站在薛家洼的江畔,江風裹挾著濕潤的水汽撲面而來,蘆葦叢中傳來水鳥清脆的啼鳴,江面不時泛起漣漪,勾勒出一幅靈動的生態畫卷。誰能想到,這片生機勃勃的江畔濕地,曾經是長江生態的“痛點”。巢湖學院赴薛家洼生態變遷調研團走進這片充滿故事的土地,用腳步丈量生態變遷,以實踐感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刻內涵,探尋長江大保護背后的奮斗與希望。

圖為巢湖學院調研宣講團在薛家洼合影留念。高嵩攝。
沿著薛家洼的步道前行,許河長的講述將時間拉回到2019年。那時,長江東岸整治項目正式啟動,一場生態保衛戰在此打響。面對盤踞多年的十一個大戶、二十二個小戶,征遷工作千頭萬緒。以路為界,與華山局分工協作,工作人員們爭分奪秒,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日夜奮戰。這期間,無數感人故事在這片土地上悄然發生。金妹一家的故事尤為動人,她的兒子作為江蘇應急部隊的軍人,雖遠在他鄉,卻時刻心系家鄉生態建設,主動勸說母親支持政府工作。這份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懷,成為生態保護協同推進的生動縮影,也讓調研團成員深切感受到,生態保護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每一位公民的使命擔當。

圖為調研團成員采訪許河長。殷秀敏攝。
曾經,薛家洼沿岸采砂場林立,轟鳴的機械聲打破了江水的寧靜,渾濁的江面再難覓魚影。而如今,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砂石場變成了綠意盎然的生態公園,廢棄的廠房舊址上建起了生態濕地,江豚在碧波中自在游弋,候鳥在蘆葦蕩里棲息繁衍。這一轉變,不僅是生態環境的涅槃重生,更是發展理念的脫胎換骨。漫步江邊,人們驚喜地發現多頭黑顏色江豚在蘆葦江灣嬉戲,它們靈動的身影為江面增添了一抹生機;巡河時,觀景平臺旁時常有大魚躍出水面,“撲通”聲響仿佛是大自然奏響的美妙樂章,訴說著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從“無魚之河”到“江豚逐浪、魚躍江面”,薛家洼用實實在在的變化,成為長江生態修復的鮮活樣本,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同推進
指明了清晰方向。
在調研過程中,巢湖學院的學子們深刻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生態保護與發展指明了方向,指引著人類走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薛家洼的蛻變,不僅體現在生態環境的修復,更體現了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曾經,人們為了追求短期經濟利益,不惜犧牲生態環境;現在,薛家洼的實踐告訴我們,只有守護好生態根基,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生態財富。這種理念的轉變,讓團隊成員們更加明白,生態保護不是發展的絆腳石,而是長遠福祉的基石。

圖為如今的薛家洼。高寒煜 供圖。
巢湖學院赴薛家洼生態變遷調研團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觸摸到了長江生態的強勁脈動,汲取了奮進的力量。他們將帶著在薛家洼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走進校園、走進社區,持續講好薛家洼的生態故事,傳播“兩山”理念。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生態保護的種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匯聚起共建美麗中國的強大力量,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