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工商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團——竹韻桃江隊,滿懷熱忱奔赴桃江縣,深入湖南錦域竹業有限公司,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竹編調研之旅。這片楠竹繁茂之地,承載著千年竹編技藝,隊員們將在這里,探尋傳統與現代交織的非遺傳承密碼。

一踏入產品部辦公室,清幽竹香縈繞,宛如一首無聲的民謠,訴說著竹編的前世今生。環顧四周,琳瑯滿目的竹編制品令人目不暇接。從精巧竹籃上細密如織的萬字紋,到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竹椅,再到保留天然竹節肌理、光滑似鏡的竹桌,無一不展現著桃江竹編的獨特魅力。隊員們輕輕摩挲著竹抱枕,細膩溫潤的觸感傳遞著老篾匠指尖的溫度。湊近端詳,細若發絲卻堅韌無比的竹絲,在光影下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一挑一壓”的古老技法,編織的不僅是物件,更是歲月沉淀的鄉土記憶。這一刻,隊員們真切感受到,非遺并非遙不可及的歷史符號,而是鮮活融入生活的智慧結晶。
交談間,李總端來熱氣騰騰的當地特色擂茶,琥珀色的茶湯在杯中蕩漾,茶香四溢。李總娓娓道來創辦公司的初衷:“桃江縣馬跡塘鎮漫山遍野都是楠竹,老一輩人靠著編竹器為生,可如今這門手藝卻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我就想讓竹編走出大山,讓老祖宗留下的手藝延續下去。”為此,錦域竹業以“非遺再生 + 綠色科技”為發展雙翼,全力喚醒沉睡的竹編技藝。公司四處尋訪70歲以上的老篾匠,組建了一支30余人的手藝團隊,搶救性傳承瀕危技法;針對竹制品易霉易蛀的難題,創新研發蒸煮 - 炭化 - 防霉、防蟲處理工藝,讓竹編產品不僅美觀耐用,更便于儲存與打理。如今,竹桌、竹椅、竹籃等數十種竹編產品暢銷市場,成為餐廳與家庭的時尚之選,還漂洋過海,遠銷海外,讓世界領略到中國竹編的獨特風情。

走進直播間,李總手持竹籃,熟練演示著編織細節:“這‘鳳凰尾’收口,全縣如今也就3位老匠人還會這手藝。”屏幕上,訂單如雪花般不斷跳動,這不僅是一場直播帶貨,更是傳統鄉土手藝與現代市場的熱烈對話。科技的力量,讓古老竹編跨越時空界限,走進千家萬戶。
車間的角落,聾啞老師傅符師傅正全神貫注地編織竹抱枕。只見他左手穩穩固定竹篾,右手竹刀輕盈飛舞,竹絲在指尖靈動穿梭,打結時手腕翻轉的優美弧度,是幾十年如一日練就的肌肉記憶。隊員們細細數著工序:破竹、抽絲、晾曬、編織……一個小小的抱枕,竟要歷經38道精細手作工序,耗時整整3天。符師傅突然抬起頭,舉起手中的半成品,臉上綻放出質樸的笑容,那眼中閃爍的光芒,讓隊員們為之動容。然而,李總卻不禁嘆息:“這樣的老師傅越來越少了,年輕人嫌這活兒費時費力,愿意學的寥寥無幾。”在這喜悅與憂慮的交織中,隊員們深刻領悟到“傳承”二字的千鈞重量——它是手藝的延續,更是一代人對鄉土文化的執著堅守。
夕陽西下,余暉為連綿竹林披上一層金色紗衣。此次探訪,如同一把鑰匙,為隊員們打開了非遺傳承的新視野。我們深知,非遺傳承絕非因循守舊,而是如同竹編技藝一般,既要堅守傳統的經緯根基,又要在時代浪潮中交織出新的活力。在桃江縣,竹編不僅是一門古老技藝,更是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這種“一根竹子富一方”的生動實踐,正如“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這句話中所言。當傳統手工藝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橋梁,與綠色發展同頻共振,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竹編技藝的蓬勃復興,更是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正向著更加燦爛的明天大步邁進。
迎著夕陽,湖南工商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竹韻桃江實踐團一行來到湖南省波恩貝竹木科技有限公司,開啟了一場關于竹木產業現代化升級的深度調研。作為桃江縣竹木產業轉型的標桿企業,這里以“科技+生態”的發展模式,生動展現著傳統竹木產業向現代化躍遷的路徑,讓實踐團成員們近距離觸摸到產業升級的脈動。

走進波恩貝竹木科技的生產車間,機械運轉的嗡鳴中透著產業革新的活力。成捆的竹條在工位旁有序碼放,數控切分設備正以0.1毫米的精度將原竹均勻剖切成規整竹坯,簌簌落下的碎屑里,藏著對傳統加工效率的突破。“這套‘智能質檢員’靠攝像頭和傳感器,3秒就能識別蟲蛀、霉變的竹條,自動分流廢料。”企業向導指向紅外檢測區介紹道。目光轉向壓縮機組,高溫高壓設備正將多層竹片壓合為板,電子屏上“800噸”的壓力值穩定閃爍,“以前自然晾曬要3天,現在4小時就能成型,強度還提升了40%!”從原料分揀到初加工的標準化流轉,讓實踐團成員真切感受到,科技正為竹木產業編織效率新密碼,推動傳統加工向智能化生產加速轉變。

車間中段,實踐團成員們被一臺全自動刷膠機吸引,紛紛圍攏觀察。機械臂靈活舒展,將植物淀粉基環保膠均勻涂布在竹板上——0.3毫米的膠層厚度,誤差控制在±0.02毫米內,精準度遠超人工操作。“以前人工刷膠,一天最多處理50張板,還容易厚薄不均。”向導指著設備計數器說,“這臺機器每小時能刷300張,而且膠料甲醛含量趨近于零。”成員們湊近細看,刷膠后的竹板隨即進入60℃恒溫烘干隧道,過去依賴自然晾曬、受天氣制約的難題,正被機械精準度與環保技術合力攻克。從手工到智能的工序跨越,讓大家直觀體會到:科技賦能不僅是效率的突破,更以綠色配方重塑著產業生態,讓“科技破解產業痛點”從理論變成了眼前可觸的現實。

廠房墻面上,“以竹為媒”的企業使命標語格外醒目。向導介紹,企業創始人早年參與生態考察時,目睹濫伐導致山地沙化的景象,便決心以竹代木破解困局。“竹子3-5年就能輪伐,比喬木成材快十倍,桃江竹林年產能達20萬噸,是天然的‘綠色儲備庫’。”如今,公司生產的竹制板材已廣泛應用于家具、建筑模板等領域,每年可替代木材1.2萬立方米,相當于守護3萬棵成年喬木。“一棵竹的輪回,竟能撬動生態與產業的雙重增量。”實踐團成員們駐足計算時,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
從科技賦能的生產革新,到以竹為媒的生態堅守,波恩貝竹木科技勾勒出鄉村產業“綠色+智能”的突圍路徑。這場調研讓實踐團成員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的密碼,既藏在傳統資源與現代科技的共振里,也蘊含在生態責任與產業活力的平衡中。當一根竹子串聯起智造升級與綠色使命,便書寫出鄉村產業最鮮活的成長樣本——這,正是此次“三下鄉”調研帶給青年學子們最深刻的洞察與思考。
文:柯芳
圖:朱施雨 劉丹丹 王馨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