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聲聲,夏日悠長。在這個充滿活力的暑期,浙江師范大學“螢光童行”社會實踐隊深入金華市金東區赤松鎮,為當地孩子們帶去了精心打造的多彩課堂,旨在提供安全、充實、快樂的假期學習與活動空間。其中,科學類課程作為一大亮點,引領小朋友們走進奇妙無窮的科學世界。實踐隊隊員們精心設計的《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現象》、《浪漫的光》、《張拉結構》等多門課程,讓孩子們化身小小探索家,親手觸摸自然的奧秘,感受科技的魅力,體驗動手的樂趣……驕陽流火的盛夏里,好奇的種子,在顆顆滾燙的心壤間悄然萌發。
“荷葉魔法”:探索超疏水的奧秘
荷葉上的露珠輕滾如碎玉,晨霧在草葉間凝成剔透的珍珠……這些藏在赤松鎮晨光里的尋常景致,走進了實踐隊隊員的課堂。他們以自然為師,用圖畫連接抽象與具象,用視頻架起宏觀與微觀的橋梁,帶領孩子們在光影流轉中觸摸超疏水的奧秘。
老師將葉片的蠟質層比作“春蠶食桑后的銀絲軟甲”,把表皮的粗糙結構喻為“孩童嬉戲的鵝卵石小徑”,和孩子們一起由淺入深,由宏觀向微觀,讓抽象的原理在童趣中生根。隊員們在實踐中深有體會,以孩子的視角看世界是給孩子教授知識的最好方式。在這場“浸潤式啟蒙”中,小發明家們各種腦洞層出不窮“永遠不臟的校服”“自動清潔的手機殼”“超疏水雨傘”,這些帶著童真的創想,正是創新最本真的模樣。
古人云“知行合一”,當自然的饋贈遇上教育的巧思,當科學的種子遇上想象的沃土,必將在孩子們心中播下創新的火種,待來日長成支撐創新中國的棟梁之材。
“光影奇趣”:玩轉色彩與折射
“光,灑在我臉上。”小吳老師的指尖輕觸光束,為孩子們點亮心里那道關于“光”的認知。“當丁達爾效應出現時,光便有了形狀”,這句藏著科學浪漫的話語,讓孩子們眼中的光斑有了詩意的注解。
從“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的粼粼波光,到“澄江靜如練,翠峰插天碧”的澄澈光影,老師們先以古詩中的光影意境為引,再從晨露折射的彩虹,到鏡面反射的倒影,一步步拆解反射、折射的科學原理,讓抽象的定律在觀察與實驗中變得可感可觸。
學習本就是一場從現象到本質的探索,正如古人“格物致知”的智慧,在觀察中思考,在實驗中求證。暑托班的課堂里,光束穿過棱鏡的剎那,不僅映出七色光譜,更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于細微處見真知”的種子。當科學原理遇上詩意表達,知識便有了溫度,孩子們終將學會以科學之眼觀世界,以浪漫之心悟生活,讓每一縷穿過歲月的光,都成為照亮成長的力量。
“巧構之力”:挑戰張拉結構
“老師,這么細的一根線竟然這么有力量”“老師,我知道了,它可以做成杯墊,這樣就不會再燙桌子了”……孩子們在親手組建張拉結構模型中體驗到奇妙的“巧構之力”——如何用最少的材料,實現最強的支撐。
在俊賢老師的科普課上,教室變成了一個充滿驚奇與協作的小小工坊。孩子們屏息凝神,親手搭建著由柔韌絲線與輕巧桿件組成的奇妙結構。他們的小手傳遞材料,眼神調整節點;當原本柔軟的絲線在張力作用下展現出驚人的剛性,穩穩托起重物時,眼前的變化徹底顛覆了他們對“堅硬”與“柔軟”的固有認知,也讓他們直觀地觸摸到了力學中張力與壓力精妙平衡的奧秘。
這堂“張拉結構”科普課點燃了孩子們對工程科學的興趣,更讓老師們深刻體會到知識傳遞的價值。冰冷的科學理論,就這樣在孩子們巧手和巧思中,轉化為觸手可及的模型和解決生活小難題的創意火花。孩子們眼中閃爍的光芒,是他們與知識建立深刻連接的證明。而那句“可以做成杯墊”的童言,是教學中最珍貴的回響,它見證著知識的種子已悄然穿透課本的邊界,深深埋進孩子們好奇的心田,并開始與生活的土壤緊密相連。
“螢光童行”實踐隊科學教育小組始終秉持著“將科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將教育與童心緊密聯系”的教育理念,在赤松搭建的大有可為的科學教育實踐平臺上,播撒著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的種子,點燃了赤松少年們的好奇心與探索欲。荷葉的疏水自清潔功能使得它達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光的折射、反射、散射使得它變得多彩而浪漫,細線與木板的有機組合成就了它超越本身的承重能力。在這些課程中,孩子們細心地觀察自然與人文環境,感受科學蘊含的趣味性、實用性、創新性。相信老師們帶來的點點螢光,終將照亮孩子們探索未知的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