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青春緣溪探源 活力助顯涇彩”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赴安徽省宣城市涇縣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本次活動以“茶葉產業”為核心切入點,通過實地調研、深度訪談、現場考察等多種形式,全方位探尋茶葉產業與文旅融合、品牌建設、返鄉創業結合的鄉村振興新路徑,用青春力量為涇縣茶鄉發展注入新活力。
深入村級訪談,探尋當地特色茶產業現狀 為深入了解村級茶葉產業發展情況,實踐團前往涇縣愛民村,與村“兩委”干部、茶葉種植大戶展開交流。愛民村黨支部書記首先介紹了當地特色茶葉“愛民翠尖”的發展歷程——作為涇縣特色綠茶品種:“愛民翠尖”因生長在海拔600米以上的云霧茶園,具有“色綠、香高、味醇、形美”的特點。2018年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目前全村種植面積達1200畝,是村民增收的核心產業。此外,當地村干部詳細講述了當地目前愛民翠尖茶葉的銷售模式和銷量,大多以傳統批發、本地零售為主,小部分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外地。
圖為團隊成員與愛民村村部會談 羅程成 供圖
探訪返鄉創業者,見證鄉村致富新密碼 告別愛民村,實踐團沿著“皖南川藏線”,探訪涇縣茶文旅融合發展的典型案例,聚焦返鄉創業群體,感受青春力量為傳統茶產業帶來的新變化。
走進“野行咖啡屋”,木質裝修與綠植相映成趣,墻面掛著涇縣茶園風光攝影作品,角落陳列著竹編茶籃、手工茶勺等非遺手作,空氣中彌漫著茶香與咖啡香的交融氣息。實踐團成員圍繞“茶文旅業態創新”與野行咖啡屋負責人劉云展開深入交流,詳細詢問創業過程中遇到的人才、資金、宣傳等問題,以及對琴溪鎮文旅產業發展的建議。劉云坦言,目前咖啡屋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淡季客流不足”和“專業人才短缺”,“冬季游客少,只能靠線上銷售茶咖周邊產品維持;想拓展短視頻宣傳,但找不到懂運營的本地人才。”針對這些問題,實踐團成員結合專業優勢,提出“線上‘茶咖制作教程’短視頻推廣”“聯合周邊民宿推出‘茶咖研學+住宿’淡季套餐”等建議,并表示將把咖啡屋的創業經驗與困境納入調研數據,后續為琴溪鎮文旅企業及返鄉創業者提供更具針對性的發展參考方案。野行咖啡屋的嘗試,讓我們看到了青年創業力量為茶文旅融合帶來的新可能。(通訊員:何麗 羅程成)
圖為野行咖啡負責人同實踐團成員進行交流 郭曉波 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在川藏線咖啡館調研 羅程成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