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鄭州迎來了一支特殊的隊伍——“紅途勵行”實踐團。鄭州大學“探尋紅色密碼,筑牢理想根基”暑期社會實踐隊的8名24級本科學生,懷著莊重的心情,先后走進鄭州烈士陵園、中原英烈紀念館和二七紀念館,開展紅色尋訪與精神追思。一枚指針永遠凝固在凌晨四點的懷表、一張張青春定格的面龐、一件件訴說生命溫度的遺物,無聲訴說著以血肉奠基今日和平的壯烈史詩。凝視著這些為“未曾親見的黎明”而獻出年輕生命的先驅,我們在深切的震撼中,體悟著那份“未知奉獻”的純粹信仰與穿越時空的精神叩問。通訊員:姜雪珂
踏進中原英烈紀念館,我目光被玻璃下那枚停擺的懷表攫。簳r針靜停在凌晨四點,表盤上凝固的時光薄薄一層灰塵,無聲封存著主人生命最后那刻的匆忙。我輕輕屏住了呼吸,仿佛聽見時間在那一刻戛然而止的巨響——原來生命與使命交接之處,并非喧囂的戰場,而是這樣靜默的瞬間,如無聲的雷霆。

圖|成員余雨純仰讀習近平英雄箴言 張林碩攝
當我俯身細看那些烈士的生平,心頭驀然一震:許多人辭別塵世時竟那樣年輕,甚至比此刻站在這里的我還要!他們驟然消逝的生命,卻如深埋土壤的種子,為后人鋪展了腳下漫長而安穩的路途。紀念館里保存著他們生前最后一件物品:一只磨損的鋼筆,一條樸素手絹,甚至是一紙字跡稚拙的家書。這些尋常物件,在冰冷的展柜中卻灼灼生輝,無聲講述著血肉之軀如何化作民族脊梁的故事。他們并非天生神祇,而是有血有肉的青年,有掛念也有不舍;可他們毅然舍下尋常人視若珍寶的安穩歲月,以最壯烈的方式,將青春熔鑄為永恒。這舍棄之重,非我輩安逸中輕易能揣度其萬一。
在二七紀念塔內,我沿著旋轉階梯步步登高。站上頂層,憑欄遠眺,繁華街市奔流不息,車燈匯成光的河流,人聲鼎沸如潮涌。那些曾為今日和平與繁榮慷慨赴死的年輕生命,當血濺大地之時,可曾真切看到過這未來的盛景?他們心懷著信念與藍圖,卻未必能預見如此具體的繁榮;他們手捧火種,卻無法確知能否點燃黎明的曙光。這“未知的奉獻”,才是人間至難至勇之壯舉——是明知可能永沉黑夜,仍毅然舉火前行,以血肉為燃料,照亮未曾親見的白晝。
步出肅穆的鄭州烈士陵園,我緩行于長長的紀念墻前,手指忍不住輕輕撫過墻上那些冰冷的銅鑄姓名,指尖所觸之處涼意蔓延;可那涼意之下,分明有滾燙的血脈在無聲奔涌,在召喚,在訴說。那些年輕的生命雖被時光定格,卻絕非遙遠的歷史標本——他們依舊在參與著今天,像永不停歇的鼓點,叩問著每個后來者:我們是否配得上這份用如此年輕的生命兌換而來的安寧?當所有喧囂歸于沉寂,唯有這叩問愈發清晰嘹亮。

圖|成員張林碩在革命先烈紀念碑前為革命先烈默哀 余雨純攝
在英烈紀念館的玻璃展柜中,那枚停在凌晨四點的懷表依舊沉靜如初,它凝固了時間,卻無法凝固精神的力量。這些青年們所奉獻的,不只是生命本身,更是用年輕生命對未至黎明所押上的全部信任。他們前行的足跡與不滅的熱血,已化作我們腳下道路的一部分。
如今我們站在他們流血犧牲所換來的土地上,目光既須回望那血火交織的來路,更應前瞻那尚未鋪就的去途。我們如何行走于這用青春與生命奠基的今天,便是對永恒犧牲最虔誠

圖|成員姜雪珂、廖曉菲、魏赫喆中原英烈紀念館團隊合照 余雨純攝
的銘記——那懷表指針雖停,而時代脈搏不息:生命之鐘的每一次律動,皆需我們以行動校準于無瑕的信念,方可無愧于那些凝固于凌晨四點的年輕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