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7月31日,山東理工大學“氫氰淄衿”社會實踐團第二分隊在捷克布拉格、德國德累斯頓等地開展了別具一格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該次“三下鄉”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勇敢踏出國門,利用在布拉格查理大學學習交流的課余時間,以“探尋中華文化的海外體現”為主題,通過實地探索、交流談話、問卷調查等方式,順利開展。并創新性設計“海內外視頻互動——共上一堂課”的課程,既在探索過程中了解中華文化在海外的真實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化的傳播作用。同時也助力“氫氰淄衿”社會實踐團第一分隊在石村的學生授課得以順利進行,為孩子們建立更堅定的文化自信。
在實踐開始的第一階段,志愿者們分別與布拉格查理大學的Linka、Michael、Barry等教授、老師進行了交談。各位老師首先向我們講述了捷克的歷史以及一些當地的特色文化,志愿者們都細心地一一記錄。
然后志愿者也對老師們講述了中國古老的歷史以及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如書法、剪紙等等。令志愿者們感到驚訝的是,老師均對我們所提及的內容有些許的了解,且表現出了極為濃厚的興趣。老師們表示早就聽聞過中國文化的魅力,但并非特別的了解,通過志愿者的介紹切實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當Michael老師聽到中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有“賽龍舟”的傳統習慣時驚訝地表示,“在捷克當地每年都有賽龍舟的比賽,就在伏爾塔瓦河”。志愿者進行了查證,并通過細心的解釋令老師明白,原來這正是從中國傳播而來的優秀風俗文化。
圖為志愿者與Michael老師進行交談。孫澤宇 供圖
第二階段的志愿者們展開了實地的探索,在酒店、商場、學校等地開展了尋找中國元素活動,并隨機與外國友人交談、填寫調查問卷。志愿者在商場內發現中國“國寶”大熊貓的玩偶模型備受歡迎,幾乎每家小商品店都會有熊貓玩偶,并且中國元素潮玩“拉布布”在國外亦為“頂流”般存在。志愿者也在諸多商品上看到了“MadeinChina”的字樣,當“網絡熱梗”照進現實,志愿者們無不感嘆中國制造業的發達。
志愿者們也在諸多地方發現了“唐人”美食。一碗熱乎乎的牛肉烏冬面,讓志愿者劉浩森感動到眼眶微紅,“我沒想到在國外還能吃到家的味道,還是中國美食最好吃,剛剛店員說中文的時候我激動到快要不行了”。感嘆之余,志愿者們也對當地飲食文化中的中國元素進行了整理記錄。
在問卷調查環節,大多數的外國友人配合度較高,志愿者們也通過交談的方式解決外國友人不懂的地方,順利的完成持續了四天的調查。
圖為海外友人填寫調查問卷。紀懿瑄 供圖
第三階段,志愿者聯動國內實踐團為淄博市張店區石村的小朋友們共上一堂課,讓小朋友們了解海外仍有許多的中國元素,增強文化認同感。
在前期志愿者們就注重素材的積累,將其通過拍照、錄像等等方式記錄下來并進行剪輯。通過國內志愿者的配合,帶領小朋友們云游布拉格,尋找海外中華元素。Barry老師也自愿錄制“給中國石村小朋友們的話”視頻,告訴小朋友們要堅定文化自信。
圖為Barry老師錄制給淄博石村小朋友們的視頻。孫澤宇 供圖
通過對比的方式,讓小朋友們理解尊重文化的多彩性、差異性,同時也提高了小朋友們的文化認同感,助力孩子們實現思想成長與素質提升。
圖為實踐團開展國內外聯動課程。劉夢真 供圖
“氫氰淄衿”社會實踐團也會將探索到的信息繼續進行歸納整理,更好的完成這場“雙向奔赴”的實踐活動。
通訊員:孫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