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山東理工大學“氫氰淄衿”社會實踐團在張店區馬尚街道石村社區啟動為期14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弘揚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為核心,通過“講紅色故事、傳革命精神”讓孩子們重溫歷史、厚植家國情懷,借助與在捷克的第二分隊跨國視頻連線,探索中華文化海外體現,展現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同時開設科學趣味課程,以動手實驗激發探索熱情,實現紅色文化滋養與科學實踐鍛煉的相互促進、深度融合,助力孩子們實現思想成長與素質提升的雙重收獲。
紅課潤童心薪火永相傳 在“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實踐隊隊員們精心籌備的紅色主題課程陸續開講,以生動故事、深刻歷史與硬核知識為孩子們搭建起一座通往紅色精神殿堂的橋梁,讓紅色基因在課堂里生根發芽。
活動首日下午,張云杰、霍欣宇、何靜茹三位隊員聯袂開講,以“共產黨人的故事”為主題拉開紅色課程序幕。課堂上,他們避開枯燥的理論說教,轉而選取共產黨早期黨員張人亞守護黨的重要文獻、黃繼光、邱少云兩位革命英烈的故事,通過鮮活的歷史細節,展現共產黨人在烽火歲月中的信仰與擔當。由此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愛黨、敬黨”的種子,引導他們從小學英雄、學榜樣,將共產黨人的勇敢、擔當與守紀精神融入成長,讓紅色基因在代代傳承中綻放光彩。
圖為實踐團成員講述紅色故事。劉夢真 供圖
次日上午,路蕊晨接過紅色宣講的接力棒,一堂生動的紅色精神課拉開序幕。通過相關視頻,邊演示邊講“七一”紅船故事:“13位革命先輩在船上開會,就像在風雨中握緊船槳,這就是不怕困難的紅船精神。”講到“八一”軍魂時,小朋友們看著戰士們拋頭顱灑熱血的畫面時,不禁濕了眼眶。國慶主題環節里,通過視頻和老師講解,了解到祖國媽媽這一路的風雨兼程,更加堅定了小朋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這堂充滿互動的紅色課堂,讓紅船精神、軍魂熱血和家國情懷深深扎根在孩子們心中,讓紅色薪火在鄉村校園中代代相傳。
下午的課堂則轉向更廣闊的視野,張云杰以“軍事強國”為主題,帶領孩子們縱覽百年軍事變遷。他從一戰時期中國的屈辱處境講起,對比新中國成立后“兩彈一星”的輝煌成就,再到如今我國航母下海、隱形戰機升空的現代化軍事力量,用一組組數據、一張張圖片展現“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強軍之路。同時,他還結合當前世界軍事格局,向孩子們傳遞“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的道理,激發起孩子們的愛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
了解中外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活動的第四天下午,遠在捷克的孫澤宇同學等人以視頻的形式向國內的小朋友們展現了國外文化特點,從風土人情到著名建筑,從風味美食到美麗風景,讓小朋友們感到有趣。小朋友們看到了許多沒見過的東西,了解到了許多不同于中國的國外文化,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樣性。
在視頻中孫澤宇等五名團隊成員還開展了“尋找中華文化海外體現”專項探索,實地探尋當地中國特色美食,瓷器收藏,特色中華文化周邊商品等等,切實讓小朋友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優秀之處,增強文化自信。
圖為實踐團國外分隊以視頻的形式同國內小朋友進行互動,共上一堂課。路蕊晨 供圖
為了讓小朋友們學習中國文化,傳承古人智慧,老師們還帶領小朋友們學習了許多傳統文化知識,從二十四節氣到傳統節日,從臉譜到四大發明。小朋友們暢游在中國文化的海洋里,感受著中華文化,深刻了解了中國文化。從實踐中感受中國文化,老師讓小朋友們感受了古法造紙,用自己的手創造出一張張白紙,感受到了中國古代人們的智慧。小朋友們還做了關于大暑的橡皮泥作品,也自己創作了屬于自己的臉譜。相信這些實踐可以讓他們更好的學習中國文化,讓中華文化在他們的心里扎下更牢固的根。
課程斑斕綻芳華,童心向美共成長 實踐活動中,實踐團成員不局限于單一的主題,各類小課程與互動活動同步開展。豐富知識儲備,播撒精神火種,為孩子們的成長賦能。
陳思琪開展的“獨一無二的自我”課程引導小朋友認知自我、尊重差異;“合作繪肖像”活動中,孩子們分組協作完成畫作,在分工配合中領悟團隊力量;課余時間的猜字謎游戲,讓大家感受漢字之美。襲云龍帶來的“紫甘藍變色”化學實驗備受歡迎。實驗中,紫甘藍汁遇酸堿液體呈現出奇妙的變色現象,孩子們在親手操作、近距離觀察中,直觀探索化學原理,深刻理解“生活處處有學問”的道理,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探索欲被充分激發。此外,劉夢真開展的“變廢為寶”手工活動,讓孩子們將塑料瓶改造成創意筆筒,在發揮想象的同時,直觀理解環保理念;蛇年主題黏土課上,大家用黏土拼出2025字樣,在創意互動中收獲滿滿。
圖為實踐團成員帶領小朋友做趣味化學實驗。陳思琪 供圖
這些活動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精神的播種。
此次以紅色精神為核心紐帶的實踐活動,將文化傳承、國際交流與科學實踐有機融合,既讓孩子們在紅色故事中汲取精神養分,又在多元體驗中深化對文化傳承的認知。不僅讓紅色基因在青春歲月中持續傳承,更讓文化自信在實踐探索中扎根生長,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注入了強勁的青春動能,讓紅色精神的火種與中華文化的根脈在新時代青少年心中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圖為實踐團與社區孩子們的合影。陳思琪 供圖
通訊員 孫澤宇 陳思琪 劉夢真 霍欣宇 襲云龍 張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