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8月21日,宿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尋訪紅色足跡,賡續紅色血脈實踐隊”三下鄉實踐團隊走進安徽省蕭縣蔡洼淮海戰役紀念館,開展以“傳承紅色基因,文旅融合煥新”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團隊成員通過參觀展館、聆聽講解、實地調研、互動交流等形式,在紅色沃土上接受了深刻的革命教育和精神洗禮。
踏訪紅色圣地,回望烽火歲月
蔡洼淮海戰役紀念館位于蕭縣丁里鎮蔡洼村,是淮海戰役期間華東野戰軍指揮部舊址,也是總前委唯一一次全體會議的召開地。回望歷史,1948年12月17日,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等在此齊聚,部署圍殲杜聿明集團的作戰計劃,為戰役勝利奠定關鍵基礎。而現如今,作為有著深厚紅色文化底蘊的蔡洼村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淮海戰役第一村”和“英雄會師地”,每年吸引無數人到此緬懷先烈、追尋初心。
實踐團隊抵達后,在講解員帶領下參觀總前委舊址。院落內青磚灰瓦的老式民居保存完好,當年總前委成員使用的桌椅、地圖、電話機等原樣陳列,簡樸陳設中透著戰爭年代的艱苦與堅毅。“這張作戰地圖的每處標記,都對應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這盞煤油燈,曾見證總前委成員通宵研究戰局的身影。”講解員的話語再次讓大家回想起當年的艱苦歲月,也再一次讓人們見識了繁華的來之不易。
紀念館主展館內,大量歷史照片、文獻資料、實物展品和場景復原,系統展現淮海戰役全過。五位總前委在淮海戰役中留下的唯一一次合影陳列立在醒目的位置,建筑與陳列的材料正無聲訴說著那一段奮斗解放的過程是那么的艱苦卓絕,波瀾壯闊與驚心動魄,讓我們深刻體驗了歷史的厚重和紅色文化的活力。
聆聽英雄故事,感悟初心力量
“這位是‘特等功臣’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這位是‘戰斗英雄’郅順義,冒槍林彈雨為戰友開辟道路……”烈士事跡展區里,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張年輕的臉龐,他們大多犧牲時僅二十出頭,卻用生命詮釋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革命豪情。
講解員為我們講述了“十人橋”的故事:1948年11月,解放軍某部需渡過十多米寬的湍急河流,卻無橋梁可用。10名戰士跳入冰冷河水,用肩膀扛起木板架起“人橋”,讓大部隊順利通過。“在水里泡了兩小時的戰士們,腿凍僵了也沒一句怨言。”聽到這里,團隊成員小許紅了眼眶:“如今的幸福生活,是無數英雄用血肉之軀換來的,我們要永遠銘記。”
活動中,年長的當地黨史專家李爺爺講述起蔡洼村與淮海戰役的淵源。“戰役打響后,村里幾乎家家戶戶的男人抬擔架、送彈藥;婦女做棉衣棉被、軍鞋、烙煎餅;孩子也幫著跑腿傳遞信息。大家齊心協力。”他指著一件褪色軍大衣說:“這是當年我父親給解放軍送物資時,一位傷員留下的,他說‘勝利了就回來取’,可再也沒回來……”樸實話語藏著軍民魚水情深的故事,觸動在場每個人。
傳承紅色基因,踐行青春擔當
參觀結束后,團隊在紀念館前廣場舉行簡短莊重的宣誓儀式。全體成員舉右拳重溫入黨誓詞,鏗鏘誓言表達了傳承革命精神、勇擔時代使命的決心。
“這次活動讓我深刻理解‘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的分量。”“新時代青年不僅要銘記歷史,更要傳承先烈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學習工作中腳踏實地,用行動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誓言。”
此次三下鄉活動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實踐育人的重要舉措。接下來,團隊將通過撰寫調研報告、舉辦主題宣講會等,分享在蔡洼的見聞感受,讓紅色基因在青年中代代相傳。
硝煙散盡,精神永存。蔡洼淮海戰役紀念館的每一件文物、每一段故事,都在訴說革命先輩的初心與擔當。紅色基因的傳承從不是抽象的口號。我們帶著在紀念館汲取的感動與力量,正計劃把所見所聞寫成調研報告,走進校園宣講革命故事——他們要讓更多同齡人知道,蔡洼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信仰的力量,而青春的擔當,就是要像先輩那樣,把個人理想融入時代洪流,在學習中淬煉本領,在實踐中服務社會,讓紅色血脈在新時代的征程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青春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