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學院-踏訪瀘沽湖畔,筑夢大涼山河
西昌學院:踏訪瀘沽湖畔,筑夢大涼山河
7月6日至7月8日,西昌學院理學院暑期航空航天科普核心技術實踐團隊赴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鹽源縣瀘沽湖鎮通過調研,走訪問卷等形式,宣傳科普知識開展“三下鄉”活動。
抵達瀘沽湖鎮后,團隊成員迅速分組行動。在多舍村、木垮村等村落,深入村莊的街頭巷尾、田間地頭。隊員們手持精心設計的問卷,深入村民家中,在與村民的交流中,大家耐心詢問他們是否關注過航天發射任務、對空間站等航天設施的了解程度,以及希望通過何種形式獲取航空航天知識。不少村民熱情回應,主動分享自己對航天事業的好奇與期待,也有村民坦言由于信息渠道有限,對相關知識了解較少。
簡單的寒暄后,團隊迅速分成三組:第一組負責與村干部座談,了解村莊的人口結構、教育資源和文化活動開展情況;第二組帶著問卷深入農戶,重點收集不同年齡層對航空航天知識的認知數據;第三組則在村口的文化廣場搭建臨時展臺,用模型和圖片吸引村民駐足交流。陽光下,“探索宇宙奧秘,共筑航天夢想”的紅色橫幅在玉米地的映襯下格外醒目,成為多舍村當天最亮眼的風景。圍繞“鄉村科技認知現狀”“航空航天知識需求”等議題展開調研。通過走訪127戶家庭,團隊發現當地居民對航空航天知識的了解多停留在新聞報道層面,青少年群體對航天科普活動的參與意愿尤為強烈。
為更系統地收集數據,團隊成員向不同年齡層的村民發放了調查問卷,內容涵蓋航天知識知曉度、科普活動參與意愿等多個方面。從孩童到老人,大家紛紛認真填寫問卷,為團隊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期間,團隊成員還結合簡易的航天模型,向村民們簡要介紹了衛星、火箭等基礎知識,生動的講解引發了村民們的濃厚興趣,不少孩子圍著模型問個不停,眼中閃爍著對太空的向往。村民們用淳樸笑容與略帶生澀的普通話,鋪就了溫暖的交流底色。隊員們在家長里短中觸摸到鄉村的脈搏——既有對發展的期盼,更有對故土的深沉眷戀。而一份份問卷,則勾勒出當地航天科普的真實圖景:83%的青少年借屏幕窺探過航天的輪廓,卻有超七成居民從未親歷線下科普;老年人對“航天如何照進生活”的追問,更顯精準科普的迫切。
在“三下鄉”活動中,給鄉村孩子開展航空航天相關的互動,既能點燃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心,也能讓他們感受到宇宙的廣闊。這類活動通常會結合孩子的認知特點,用趣味化的方式傳遞知識。當然孩子們是走訪中最亮眼的光。或羞澀躲在大人身后,或雀躍圍攏身邊,羊角辮女孩分享校園趣事的興奮,小男孩們炫耀野果的得意,都讓隊員們在純真笑容里讀懂鄉村的未來,也錨定了關注兒童成長的方向。摩梭文化的邂逅更添厚重。老奶奶娓娓道來的“走婚”習俗與古老傳說,柜子里珍藏的傳統服飾上,刺繡與色彩交織著民族智慧。隊員們笨拙學起摩梭語的模樣,是對這份獨特文化最真誠的致敬。
團隊整理的調研筆記上,除了數據圖表,還記滿了村民的"金點子":有人建議用山歌調子編航天歌謠,有人提議把衛星地圖印在農具上,還有老教師希望能組織學生參觀航天博物館。這些來自鄉土的智慧,為團隊后續的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航天科普不該是單向的知識灌輸,而應是與鄉村生活有機融合的文化對話。
三天走訪落幕,團隊完成了327份有效問卷的回收。數據顯示,85%的村民通過電視新聞知曉航天事件,但能準確說出"天宮空間站"的不足四成;60歲以上群體中,有72%關注"航天能不能幫咱抗旱",而18歲以下青少年則更關心"普通人能不能上太空"。這些數字背后,是鄉土社會對航天科技最樸素的期待——它不僅是國家的榮耀,更應是改善生活的力量。瀘沽湖的余暉與星光,見證了隊員們與這片土地的聯結。收集的不僅是數據,更是沉甸甸的信任;種下的不僅是航天知識的種子,還有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決心。正如團隊負責人所言,未來的線上課程、航天研學基地,終將讓科學精神與鄉土情懷共生,讓希望在瀘沽湖畔持續生長。
三下鄉推薦
- 傳承文化根脈,培育時代新人
- 云南師范大學數學文化科普團分別前往宜良、會澤、東川、蒙自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主題活動
- 2025-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