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渠古韻融粉香,青春調研傳非遺
——興安桂林米粉文化傳承調研行動
“關于桂林米粉如何一步步走向非遺文化”
在八桂大地的青山綠水間,一碗桂林米粉承載著千年的歷史韻味與文化記憶。為深入探尋桂林米粉走向非遺文化的歷程,7月7日桂林學院教育與音樂學院“靈渠古韻●粉香傳薪”非遺傳承三下鄉實踐團隊前往廣西桂林市興安靈渠、榕江等多地,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桂林米粉起源發展歷史調研活動,旨在深入挖掘這一地方美食背后的文化底蘊。

圖1團隊成員合照 宋藝凡攝
一、探訪制粉工坊,觸摸傳統技藝的溫度
實踐團隊首站來到興安縣的傳統米粉制作工坊。在這里,團隊成員親眼目睹了桂林米粉從稻谷到銀絲般米粉的神奇蛻變。石磨碾米、舂漿揉團、漏粉成型,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們的智慧與心血。工坊老師傅介紹道:“桂林米粉的制作講究‘三熟’工藝,每一步都容不得半點馬虎,只有這樣做出來的米粉,才有那股子獨特的韌勁和米香。”


圖2、3團隊成員體驗稻谷收割過程 宋藝凡攝
二、對話非遺傳承人,聆聽文化傳承的故事
為了更深入了解桂林米粉申遺背后的故事,團隊拜訪了桂林米粉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所設立的米粉工廠。傳承人向隊員們講述了桂林米粉悠久的歷史,從秦朝時期靈渠開鑿時作為軍民主食,到如今成為桂林的城市名片,它見證了無數歲月變遷。
談到申遺歷程,傳承人滿是感慨:“申遺不是為了讓桂林米粉變得高高在上,而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它的價值,讓這門手藝能夠一代一代傳下去。”在申遺過程中,傳承人帶領團隊收集整理歷史資料,挖掘傳統制作技藝背后的文化內涵,不斷完善申報材料。經過多年努力,桂林米粉制作技藝終于成功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4 團隊成員與非遺傳承人對話 宋藝凡攝
三、街頭巷尾調研,感受米粉文化的魅力
團隊成員們還走上興安街頭,通過問卷調查和隨機采訪的方式,了解當地居民和游客對桂林米粉的認知與喜愛。調查發現,無論是白發蒼蒼的老人,還是天真爛漫的孩童,桂林米粉都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位當地居民說:“每天早上來一碗米粉,配上酸豆角、辣椒油,那滋味,一整天都有精神!”
游客們也對桂林米粉贊不絕口,來自山東的張先生表示:“我來桂林旅游,就是沖著這碗米粉來的,不僅味道好,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這里面的文化底蘊。”通過調研,團隊深刻認識到,桂林米粉不僅僅是一種美食,更是桂林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認同的體現。

圖5桂林市興安縣街頭米粉店 宋藝凡攝
四、創新傳承,讓非遺煥發新活力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也關注到桂林米粉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如今,許多商家將現代科技與傳統工藝相結合,推出方便裝米粉,讓遠在他鄉的人們也能品嘗到家鄉的味道。同時,各種以桂林米粉為主題的文化活動和美食節也不斷涌現,進一步擴大了桂林米粉的影響力。
實踐團隊成員表示,此次三下鄉調研行動讓他們對桂林米粉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我們不僅要做非遺文化的見證者,更要成為傳承者和創新者。”團隊負責人說。未來,他們將通過制作宣傳視頻、撰寫調研報告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桂林米粉的非遺魅力,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從靈渠河畔到大街小巷,從傳統工坊到現代餐桌,桂林米粉正以其獨特的魅力,書寫著非遺文化傳承的新篇章。而這群懷揣夢想的青年學子,也將繼續在非遺傳承的道路上探索前行,讓古老的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編輯 邱黃羽
攝影 宋藝凡
2025年7月6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