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下旬,某高校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踏上了以 “傳承戍邊魂,奮進新時代” 為主題的研學之旅,首站走進位于新疆圖木舒克市的屯墾歷史博物館,在泛黃的史料與斑駁的文物中,探尋先輩們屯墾戍邊的壯闊足跡。
博物館內,兩漢時期的屯田遺址模型前圍滿了年輕的身影。據史料記載,西漢時期的北胥鞬屯田區便坐落于今圖木舒克市境內,考古發現的漢印、石磨與箭鏃等文物,無聲訴說著當年軍民 “兵農合一” 的生活場景。“這里出土的箭鏃制作工藝精湛,可見當時的軍事防御體系已相當完善,正是這樣的屯田布局,讓中原王朝在西域站穩了腳跟。” 講解員的話語讓同學們頻頻點頭,手中的筆記本不斷記錄著歷史細節。
在東漢名將班超的事跡展區,一幅復原的盤橐城地圖引發熱烈討論。據北京大學專家考證,這位在西域駐守 17 年的英雄,正是以圖木舒克為基地開展屯田,為維護邊疆穩定提供了堅實的物資保障。“17 年堅守,靠的不僅是軍事力量,更是‘以屯養戰、以戰護屯’的智慧。” 團隊成員小李感慨道,“如今的安穩生活,是無數先輩用青春和熱血換來的。”
從革命年代的戍邊戰士使用過的步槍、煤油燈,到和平時期軍墾戰士開墾荒地的鐵鍬、水壺,一件件實物串聯起跨越千年的戍邊脈絡。同學們在一組對比照片前久久佇立:左側是上世紀 50 年代戰士們在戈壁灘上搭建地窩子的場景,右側是如今綠樹成蔭的現代化團場。“從‘地窩子’到‘安居房’,變化的是生活條件,不變的是扎根邊疆的信念。” 帶隊老師的話讓在場學子深受觸動。
“看到先輩們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開墾出綠洲,我更加明白‘胡楊精神’的真正含義。” 實踐隊員小張在參觀日記中寫道,“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不僅要銘記歷史,更要把這份堅守轉化為學習和奮斗的動力。”
據悉,此次實踐活動還將走訪團場連隊、慰問老軍墾,通過實地調研與座談交流,進一步挖掘戍邊故事,讓不朽的戍邊精神在青年一代中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