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工大學子探尋宣紙非遺密碼,青春力量助力文化傳承
近日,南京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探尋宣紙非遺密碼,青春助力文化傳承”中華文化傳承團,奔赴安徽宣城涇縣宣紙小鎮,開展了一系列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通過實地調研、深度訪談、親身體驗等方式,深入探究宣紙這一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現狀,以青春之力為傳統文化傳承注入新活力。
團隊來到涇縣宣紙博物館,在那里追溯宣紙從唐代到明清的發展歷程,細致觀摩“工藝傳承廳”中108道工序的模型演示。實踐團與博物館研究員展開深入深入交流,詳細了解宣紙非遺的申報歷程以及當代的保護政策。團隊成員走進中國宣紙文化園,參觀機械化制紙車間,直觀對比古法與現代工藝的差異。實踐團還實地考察了“三丈三宣紙曬場”,部分成員在匠人指導下體驗了“竹簾撈漿—濾水—初步成型”的基礎抄紙工藝。
實踐團前往紅星宣紙傳統工坊。成員們全程跟拍青檀皮原料處理的浸泡、蒸煮、打漿等流程,認真記錄原料損耗率與環境要求。期間,團隊對非遺傳承人進行了訪談,并圍繞“匠人精神”開展主題研討會,分享訪談心得,深刻體會“擇一事終一生”的職業態度對大學生的啟示。
在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與宣紙文化園主管陶孝祥、揚州大學碩士李文濤等進行了深度交流。陶孝祥分享了自己從一線撈紙工成長為文化園主管的經歷,談到企業和當地領導為吸引年輕人傳承宣紙文化所做的努力,如提高待遇、縮短工時等。同樣來實習參訪的李先生則表示,近兩年隨著涇縣文旅的發展,宣紙文化園知名度不斷提升,為當地文旅帶來很大效益,網絡等新興媒介也對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此次活動中,團隊成員切身體驗宣紙制作的匠心工藝,探尋非遺文化的深厚底蘊,通過與傳承人、行業專家的深入交流,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傳承的當代意義。每位成員積極參與實踐,為活動的圓滿完成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力量。活動不僅加深了大學生對宣紙非遺保護現狀的理解,更激發了他們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與創新思考。這次社會實踐為宣紙非遺的傳播與發展注入了新活力,也展現了青年學子在傳統文化保護中的使命與擔當。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