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成都,暑氣蒸騰,卻擋不住一群年輕人的熱忱腳步。7 月 1 日至 7 日,青衿篤行暑期實踐隊的 20 名隊員走進成都市新都區觀山朗詩樾社區,開展了為期一周的 “三下鄉” 社會實踐活動。他們以 “服務社區、傳遞溫暖” 為宗旨,為社區老人送去貼心關懷,為公共空間拂去塵埃,更用生動有趣的方式給孩子們種下垃圾分類的環保種子,讓青春力量在基層服務中綻放光彩。
銀發關懷:用陪伴織就暖心網絡
“小王啊,你們真是比我家孫輩還貼心!”76 歲的張奶奶坐在輪椅上,看著隊員們為她整理衣柜時,眼角的皺紋里都盛滿了笑意。在成都觀山朗詩樾社區,像張奶奶這樣的獨居老人有很多戶,子女多因工作繁忙難以常伴左右。實踐隊抵達社區,第一時間便與居委會對接,拿到了特殊老人的名單,隨即展開 “一對一” 幫扶。
隊員們每天分成 5 個小組,帶著提前準備的牛奶和水果上門探訪。除了幫老人打掃房間、清洗衣物,他們更注重精神陪伴:陪 82 歲的孫爺爺下象棋,聽他講過去在工廠工作的故事;給視力模糊的陳奶奶讀報紙,講解最新的養老政策;用手機為不會操作智能設備的老人預約社區體檢。“有個隊員發現劉爺爺的藥快吃完了,特意記下藥名幫他去藥店購買,還在藥盒上用大字標注了服用時間。” 社區居委會主任王芳說,這些細節讓老人們深受感動,不少老人提前一天就坐在窗邊等隊員們來。
7 月 6日,實踐隊還在社區活動中心組織了一場 “銀發茶話會”,邀請 20 位老人參加。隊員們表演了精心準備的合唱《聽我說謝謝你》,還教老人們用智能手機拍攝短視頻。70 歲的周奶奶第一次成功用手機記錄下活動瞬間,激動地說:“現在我也能跟孫輩分享生活了!”

圖 1隊員給社區居民贈送艾草
環境整治:讓社區角落煥發新顏
“這里的雜草長得比花還高,我們清理干凈吧!”7 月 2 日清晨,隊員們拿著掃帚、鐵鍬等工具,開始對社區公共區域進行全面清掃。觀山朗詩樾社區建成已有 10 年,部分綠化帶、樓道角落積累了不少垃圾和雜物,不僅影響美觀,還存在安全隱患。
實踐隊分成三組,分別負責綠化帶清理、樓道保潔和垃圾分類點整理。在 3 號樓前的綠化帶里,隊員們頂著 35℃的高溫,徒手拔除雜草,搬運廢棄家具。汗水浸透了隊服,手上磨出了紅痕,但沒有人叫苦叫累。“看到原本雜亂的角落變得整潔,特別有成就感。” 隊員孫金秀擦著額頭的汗說。針對社區垃圾分類點時常出現的混投現象,隊員們還重新張貼了分類指引海報,并用粉筆在地面畫出清晰的投放區域標線。
經過三天的集中整治,社區 20 個單元樓道的墻面污漬被徹底清除,8 處綠化帶恢復了整潔,垃圾分類準確率明顯提升。居民劉先生在業主群里發了一組對比照片,配文:“感謝這些年輕人,讓我們的家園煥然一新!”
環保課堂:給孩子播撒綠色種子
“同學們知道嗎?一節廢電池扔進土壤,會污染一平方米的土地 50 年!”7 月 6日下午,社區活動中心的教室里傳來生動的講解聲。隊員們化身 “環保老師”,為 30 名社區兒童開設了 “垃圾分類小課堂”。
課堂上,隊員們用動畫短片展示垃圾對環境的危害,通過 “垃圾卡片分類競賽” 讓孩子們掌握分類技巧。一名10 歲的小女孩拿著一張 “廢塑料瓶” 卡片,快速跑到標有 “可回收物” 的區域,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原來吃剩的骨頭是其他垃圾,不是廚余垃圾呀!” 她恍然大悟地說。除了理論講解,實踐隊還帶領孩子們開展 “垃圾分類我踐行” 活動,分組在社區撿拾垃圾并正確投放。7 歲的王語涵撿到一個被丟棄的塑料袋,認真地說:“老師說這個要扔進藍色垃圾桶,我要做環保小衛士。”
活動結束后,隊員們為每個孩子發放了自制的 “垃圾分類手冊” 和環保書簽。社區家長們紛紛表示:“這樣的活動太有意義了,孩子回家后還教我們怎么分類呢!”

圖 2隊員在垃圾桶前給社區孩子介紹垃圾分類知識
青春接力:讓溫暖延續在社區肌理
7 月 7日,為期一周的實踐活動接近尾聲。在總結會上,隊員們分享著收獲:“這次活動讓我明白,基層服務不需要驚天動地的大事,用心做好每件小事就很有價值。”“看到老人和孩子的笑臉,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觀山朗詩樾社區居委會向實踐隊贈送了 “青春建功社區,愛心溫暖人心” 的錦旗。社區主任說:“這些年輕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責任與擔當,他們帶來的不僅是環境的改善,更讓社區充滿了活力與溫情。”
實踐隊隊長王宇杰表示,雖然活動結束了,但他們與社區建立了長期聯系,后續將通過線上方式持續關注老人需求,并為社區兒童提供課業輔導。“三下鄉不是終點,而是我們服務社會的起點。”
夕陽下,隊員們與社區居民揮手告別,不少老人和孩子自發前來送行。這場跨越代際的溫暖邂逅,不僅為社區帶來了看得見的改變,更在每個人心中留下了關于青春與奉獻的深刻印記。正如一位老人所說:“這些年輕人就像夏日里的清風,吹來了希望,也吹暖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