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 “弘文・青廉” 蒲公英社會實踐服務團踏上永城鎮的土地,用五天時間開展 “三下鄉” 實踐活動。這場以 “廉潔文化” 為線索的行走,讓青年學子在鄉土間讀懂 “廉” 的千般模樣,也讓廉潔清風在鄉村的田野上悄然播撒。
團隊先與中華村村委細細攀談,再循著鄉音走訪 —— 從第一駐村書記的日常履職,到村支書的村務管理;從抗美援朝老兵的崢嶸回憶,到黨員代表的先鋒故事,每一段講述都藏著 “廉” 在鄉土里的生長軌跡。
藥柑果園里,返鄉創業者喻強的 “不賺虧心錢” 讓大家看到誠信與產業的共生;永城吹打傳承人劉道榮的 “守藝先守心”,則讓非遺技藝與道德堅守撞出火花。而王良故居、中共綦江支部舊址里的一件件實物、一段段往事,更讓革命先輩 “公私分明、清廉自守” 的精神,成為照進青年心底的光。
中華村的院壩里,一場特別的 “思政課” 熱鬧開講。文藝表演演繹著古今清廉故事,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分享著身邊的 “實在事”,讓 “廉潔” 不再是書本上的詞,而成了看得見、學得到的生活日常。座談會上,師生與村干部、黨員代表圍坐暢談,為鄉村廉文化的未來勾勒著更多可能。

這場實踐,是重師學子與永城廉韻的雙向奔赴,更是青年與土地的深度對話。未來,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還將繼續架起校地聯動的橋梁,讓青春話語講透廉潔深意,讓清風正氣在鄉村的肌理中持續生長,讓紅色廉脈在新時代的土壤里愈發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