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探尋古村振興密碼,賡續紅色血脈,賦能鄉村發展,2025年7月4日至5日,九江職業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向陽筑夢”暑期社會實踐服務隊走進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汪敦鄉后垅村、茅垅村,開展了主題為“腳步丈量歲月痕,心手相牽護古村”的紅色文化傳承與古村落文化調研實踐活動。

圖為實踐隊員與指導老師在汪墩鄉后垅村劉肩三紀念館前的合影。后垅村村民 供圖
后垅村:深挖紅史,肩承信仰
調研首站,隊員們踏訪了革命先烈劉肩三的故居——汪墩鄉后垅村,村莊寧靜質樸,卻蘊藏著厚重的紅色記憶。在調研過程中,實踐隊員先后走訪了劉肩三故居、劉肩三教育紀念館及都昌縣紅色工運陳展館。
在劉肩三故居中,一張舊桌、一盞油燈、一雙草鞋,每一件舊物都無聲地訴說著主人當年的清貧生活與堅定的革命意志,都讓隊員們感受到了革命先驅在烽火歲月中始終堅守信仰、砥礪前行的奮斗力量。移步劉肩三教育紀念館,詳實的史料、珍貴的圖片和生動的敘述,系統勾勒出劉肩三同志從熱血青年到英勇烈士的光輝一生。他組織學運、農運、工運,領導革命武裝斗爭、直至壯烈犧牲的事跡,深深震撼著每一位成員。隨后,在都昌縣紅色工運陳展館中,隊員們進一步了解到都昌工人階級在革命洪流中的覺醒與抗爭,豐富了“紅色都昌”的歷史拼圖。
后垅村之行,展現了當地對劉肩三及其所代表革命精神的系統性挖掘與保護,讓隊員們在實物與史料中觸摸革命歷史,深化對革命精神與“紅色都昌”多元內涵的理解,促使團隊成員思考紅色資源活化路徑:深挖本村紅色資源,聯動周邊革命遺址,打造紅色精品旅游路線;組織村民及革命后代口述歷史、講解展館,建立電子數據庫廣泛傳播;培育紅色講解員隊伍,確保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圖為實踐隊員在汪墩鄉謝鄉長的講解介紹下參觀劉肩三故居、劉肩三紀念館及紅色工運陳展館。黃心瑾 供圖
茅垅村:忠誠鑄魂、古韻傳薪
帶著對紅色傳承的思考,團隊步入古韻盎然的茅垅村,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循著紅色足跡,在茅垅村“村民紅色講解員”的帶領下,隊員們踏上了一段追尋“忠誠”精神的文化之旅。
團隊首先參觀了革命忠誠墻。墻上書寫的文字,字字千鈞,是先輩們對黨無限忠誠、對信仰堅定守護的永恒見證。隨后,團隊深入茅垅暴動紀念館。館內詳實的史料、珍貴的文物與生動的畫卷,全景式地還原了當年風起云涌的革命歲月。通過參觀,茅垅村以“忠誠”為核心構建的獨特鄉村文化體系清晰地呈現在大家面前。這一“忠誠文化”體系,深植于茅垅村的紅色血脈,并具體表現為三個鮮明的維度:一是對紅色政權的忠誠擁護,茅垅村民曾不顧個人安危,舍身掩護革命者、傳遞重要情報,用行動詮釋了忠誠;二是對革命理想的至死不渝,以向先鵬、劉肩三等為代表的本地英烈,面對敵人的屠刀英勇不屈,慷慨就義,用生命踐行了忠誠的誓言;三是對守護家園、傳承薪火的責任擔當,這份忠誠體現在村民對家園歷史文化的執著守護上。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茅垅暴動紀念館。譚俊朗 供圖
此行最打動人心的環節,是聆聽茅垅村村民宣講員的深情講述。他用帶著濃濃鄉音的樸實話語,將茅垅村的革命風云、先烈們的英勇事跡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這份講述,源于親歷者的記憶或代代相傳的口述,飽含著對家鄉歷史的深切認同與由衷自豪。宣講員話語間流露的真情實感,眼神中閃爍的堅定光芒,讓塵封的歷史瞬間變得可觸可感,深深打動了在場所有人。這種由村民擔綱主角的“活態”傳承方式,不僅生動彰顯了文化自信,更是紅色基因在鄉土深處生根發芽、代代相傳的鮮活證明,成為團隊此行最珍貴的收獲。

圖為茅垅村紅色講解員員在茅垅村向實踐隊員講解革命忠誠墻并于茅垅村忠誠墻前合影。艾梓涵 黃心瑾 供圖
在感悟紅色精神的同時,團隊也實地考察了村中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有序坐落,承載著村落的歷史風貌。然而,部分古建筑也面臨著修繕維護經費不足的現實挑戰,其保護狀況亟待進一步改善與加強。這提醒我們,守護好這份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同樣是傳承歷史文脈、延續鄉村記憶的重要責任。

圖為實踐隊員們穿梭在村落古建筑群之中并參觀的場景并于古村落合影。黃心瑾 供圖
“土地是農民的根,文化是農村的魂。”唯有像守護土地般珍視文化遺產,鄉村的歷史文脈才能生生不息。此次汪墩鄉紅色古村之行,團隊深入挖掘紅色基因與古村文脈,從劉肩三、向先鵬等英烈的忠誠堅守中汲取精神力量。隊員們紛紛表示,必將實踐所得轉化為行動自覺:弘揚紅色精神,傳播革命火種,以青春之力激活鄉村文化資源,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作者:方瑩 陳歡 管曼萍 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