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孩子們在生動的手勢動作下大聲歌唱。張婉瑩 供圖
歲月長歌:歷史的回響與光榮
上午九點的音樂課上,音樂學專業的志愿者正用電子琴彈奏帶孩子們學唱手勢音階歌,運用柯達伊的手勢唱名法教唱讓孩子們能更加直觀的去感受音高的位置,并講述南路革命的歷史文化,學習朗誦——《湛江南路·血色長歌》。

圖為志愿者在給孩子們授課。張婉瑩 供圖
“老師,這些詞要如何有感情的進行朗誦呀?”12歲的馮金嫻舉著小手問。志愿者指著黑板上的歌詞:“要在每個詞語的地方進行停頓換氣并有感情的朗誦,特別是句子前面重后面輕。”她帶著學生一句句有節奏、有感情的進行朗誦,在朗誦期間結合趣味游戲進行邊朗誦邊玩的形式,讓學生在朗誦的過程中去感受先輩們的革命故事和精神。
以杯為器,共奏《酸棗刺》里的少年壯志!
“嗒、嗒嗒、嗒——”教室里響起整齊的杯子敲擊聲。孩子們雙手握著塑料杯,跟著志愿者的指令,時而將杯子扣在桌面,時而在空中劃出弧線。這首創作于抗戰時期的《酸棗刺》,團隊運用奧爾夫教學法編創后,成了生動的教學載體。

圖為孩子們在學習杯子舞。趙書玉 供圖
“大家看,這個動作像不像當年的游擊隊員在傳遞信號?”志愿者示范著將杯子從左手傳到右手,“南路的小交通員就是這樣悄悄傳遞情報的。”孩子們的興致一下子被點燃了。起初動作還生疏,節奏也零散,可聽著故事,手底下漸漸有了章法。9歲的吳麗燃起初總跟不上節拍,老師沒有批評她,而是給她講了遂溪少年阿明用敲竹板的方式給游擊隊報信的故事:“阿明一開始也敲不準,后來練了很多次才練熟。”吳麗燃點點頭,反復練習,終于在合奏時跟上了節奏,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志愿者們把戰爭年代的‘暗號’‘行軍’等元素,轉化成杯子的傳遞、敲擊動作,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自然就理解了歌曲背后的歷史。課間休息時,總有孩子追著問:“老師,明天我們還能玩這個嗎?”這便是最動人的變化——歷史的種子,在清脆的敲擊聲里悄悄發了芽。
巧手間的家國旋律:《沒有祖國哪里會有我》的創造密碼
“這是用水瓶和西米做的沙錘,這是蓋子和紙皮做的響板……”課上,孩子們驕傲地展示著自制樂器。用僅有的資源材料做成的“樂器”,將在合唱《沒有祖國哪里會有我》時派上用場。
孩子們根據志愿者的上課教學進行創作:拿出從家里帶好的材料來到課室,老師進行裁剪并分發需要的制作材料輔導學生制作。這門課程深受學生喜愛,他們積極參與,樂在其中,并從中獲得了強烈的成就感。

圖為孩子們在制作樂器。張婉瑩 供圖
合唱開始時,響板的“咚咚”聲、沙錘的“噠噠”聲與孩子們的歌聲交織在一起。志愿者站在一旁指揮,看著孩子們專注的神情,她想起出發前團隊的約定:“要讓孩子們知道,紅色文化不是遙不可及的,要讓他們在音樂中切身感受到南路革命的精神。”
支教最后一天,孩子們在太平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舉辦了一場小型匯報演出。孩子們穿著自己樸素的衣服,用自制樂器、聲勢律動、歌唱、朗誦、圖形譜的方式演繹了《沒有祖國哪里會有我》《中國少年先鋒隊歌》等六個節目。舞臺上,孩子們以最純粹的童聲和最投入的姿態,唱演著對南路先輩的緬懷與敬意,臺下觀演的志愿者和家長無不動容,眼眶悄然濕潤。
夕陽下,孩子們的歌聲穿過鄉間,飛向街邊的小巷。正如隊長所說:“我們不追求教會多少樂理知識,只希望當孩子們想起南路歷史時,耳邊能響起一段旋律,唱起這些歌時,能記得這片土地上的故事。”
(通訊員:周雪柔、李雪瑩)
責任編輯:李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