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論述,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文件精神,湖北大學計算機學院“數字賦能·閩韻鄉創”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于7月13日至16日赴福建省福州市,圍繞“鄉村振興”專項調研課題,聚焦“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及“生態低碳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美麗鄉村建設”等關鍵領域,實地探尋數字技術賦能鄉村發展的創新路徑。
團隊首站走進福州文化地標三坊七巷。作為里坊制度“活化石”與明清建筑博物館,“西三坊、東七巷”格局承載厚重歷史。隊員們重點考察嚴復故居等代表性建筑,學習穿斗式木構架、馬鞍墻等福州古厝營造技藝。透過史料深刻體悟習總書記“保護傳統街區、古建筑、文物是保存城市歷史文脈”的重要指示精神。三坊七巷作為福州“海納百川”城市精神的生動體現,其保護實踐為全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樹立了典范。
次日,團隊成員走進閩侯縣侯官村,為當地兒童帶來生動有趣的“人工智能的奇妙之旅”科普課。團隊成員化身志愿者,通過視頻演示、原理講解,深入淺出地展現了AI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課堂上,孩子們踴躍互動,親身體驗AI技術,在志愿者引導下,用AI工具生成“未來職業”形象并拍攝證件照。這場充滿科技溫度的互動,在兒童心中播下探索創新的種子,彰顯了數字教育扶智興村的深遠意義。

圖為7月14日團隊成員為當地學生開設人工智能科普課 阮雨豪攝
15日,團隊深入福清市南宵村全方位探尋其振興密碼。在現代農業產業園,成員們觀摩了集家庭農場、鳳梨酥工坊等于一體的特色產業體系。村黨委書記薛爾輝以“責任、創新、堅持”六字精髓,向團隊闡釋了南宵村依托“353”黨建機制,實現從貧困村到三產融合示范村的華麗蛻變。在幸福院(長者食堂·學堂),隊員們切身感受了銀齡群體“家門口”養老圈的便利與溫暖。在下和洋古民居文化產業園,革命紀念館、古厝圖書館、院士故居等場所,讓隊員們沉浸式感知了紅色基因與耕讀文化的深厚傳承。
圖為7月15日南宵村薛爾輝書記向團隊介紹南宵村的歷史沿革 阮雨豪攝
收官之行聚焦閩侯縣塘里村。團隊與村支書鄭能存深入座談,學習“修舊如舊”守護古厝、踐行“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理念的實踐經驗。圍繞畬族文化活化面臨的人才與資金瓶頸,團隊積極研討,并提出對村內標志性建筑“廊橋”進行3D建模——通過專業軟件生成可交互的高保真模型,為數字技術賦能文化展示與智慧旅游管理提供了建設性思路。

圖為7月16日實踐團隊于塘里村與畬族村民親切交談 阮雨豪攝

圖為實踐團隊對塘里村廊橋進行的3D建模 閔航制作
四天調研,實踐團以專業視角系統采集了建筑、產業、民俗等多維數據,為后續開發數字鄉創應用、構建虛擬展示平臺奠定基礎。此行不僅是一堂生動的國情教育課,更堅定了青年學子以數字技術賦能鄉韻、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擔當。團隊將持續深化調研成果轉化,為書寫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答卷注入青春動能。

圖為7月17日實踐團隊于福州站合影 實踐團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