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踐行黨的二十大以及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對于教育發展、鄉村振興等工作的重要指示,充分發揮高校在服務地方、助力鄉村振興進程中的積極作用,并助力廣大青年學子在社會實踐中錘煉意志、增長才干、貢獻力量,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7月10日,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應用數學學院“童心向陽•竹夢同行”社會實踐隊抵達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劉家場社區。緊接著開展線下會議,并正式召開啟動儀式,本次儀式確定了此次暑假三下鄉實踐活動的方向和規劃,并由張秋敏老師指導在劉家場社區開展為期七天的暑假三下鄉志愿活動。本次三下鄉活動走出校園,步入眉山市青神縣鄉村,志愿者將深入了解當地的竹編文化和東坡文化,并與當地的小朋友和村民共度時光。

童心伴青神:數智飛揚・氣象知趣・竹編傳情
7 月 11 日,實踐隊組織“趣味數學,智趣童年”志愿活動,45 名小朋友參與其中。活動設置“數學七巧板創意”、“數學 BINGO 嘉年華”和“數據骰骰樂”等六個環節,每個環節都融入了相應的數學題目。在數學七巧板創意環節,小朋友們積極參與,主動展示自己的創意,拼出了小狗、風車等形狀。“數學BINGO嘉年華” 里,小朋友認真思考,完成數獨題,然后大喊“BINGO”!。“數字骰骰樂”也牢牢吸引了小朋友的目光,他們投出骰子,志愿者將骰子投出的數字用“+”“-”等運算符號,組成基礎算術題,小朋友們在計算中感受數學樂趣。

7 月 12 日,“節氣小博士,避洪小能手”活動展開。活動以一首歡快合唱預熱,隨后展開三大板塊:“24 節氣的奧秘”中,志愿者與小朋友問答、互動,介紹節氣特點與習俗,還設計“節氣順序大挑戰”、“繪畫分享”等游戲讓小朋友們了解二十四節氣;“山洪與泥石流應對” 板塊,志愿者用比喻講解成因,傳授避險技巧,通過知識搶答來鞏固知識點;“極端天氣”部分,志愿者介紹災害特點與防護措施,設計游戲“氣象災害蹲”使小朋友學會如何應對極端天氣。7 月 13 日,實踐隊在眉山市青神縣國際竹編藝術博覽館開展主題參觀活動。青神縣有兩千多年竹編歷史,其竹編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竹藝傳承人王惠如帶隊講解,隊員們聆聽竹編發展歷程,觀賞竹編書畫、器皿等作品,還在其指導下嘗試編織細篾,完成自己的竹編小作品后與王老師交流其堅守竹編技藝的故事。7 月 14 日,實踐隊開展“竹編一世界,童心編未來”活動。活動中,志愿者講解青神竹編的歷史文化。隨后志愿者手把手教學竹編并強調安全問題,活動中志愿者為被竹條硌到的孩子貼創可貼、輕聲安慰,見證孩子們編出小風車,合影里滿是燦爛笑容。
從數學游戲里的耐心引導,到氣象活動中的細心呵護,再到竹編課堂上的手把手教學,志愿者們的陪伴如夏日清風,輕柔地拂過每個孩子的心田。這段時光里,沒有距離,只有溫暖的互動與真誠的守護,讓志愿精神在陪伴中愈發閃亮。
東坡文脈涌,詩風拂青神
古韻流芳啟童夢,詩風浸潤育新苗,”童心向陽•竹夢同行”社會實踐隊連續五天開展東坡文化與詩詞主題活動,讓千年文化在孩童心中扎根。
7 月 11 日至 14 日,實踐隊在瑞峰鎮劉家場社區,以“古韻流芳啟童夢,東坡遺風潤青神”為主題,連續四天為小朋友們開設東坡文化微課堂,每日上午 9 點進行,時長 10 分鐘。活動中,志愿者先講述蘇軾生平,從眉山故里的少年英才到宦海沉浮的豁達文人,其樂觀堅韌的精神感染著小朋友;隨后聚焦東坡詩詞,精選《惠崇春江曉景》,解讀背后情感與哲思,還通過翻譯小游戲讓小朋友感受其中浪漫與豪情;接著介紹東坡肉、東坡餅等東坡美食,講解背后故事及制作原材料,現場氣氛熱烈;最后圍繞蘇軾書法作品,介紹《黃州寒食帖》等代表作,剖析其書法藝術風格及歷史背景,展現蘇軾在書畫領域的造詣。7 月 15 日,實踐隊在青神縣瑞峰鎮劉家場社區,與小朋友們共同開展“童逐詩風尋雅趣,神凝青神沐清音”詩詞文化主題活動。活動中,志愿者們通過《畫》的手勢舞和《元日》的炮竹聲,引發小朋友們對詩詞的興趣。隨后,志愿者組織詩詞拼圖大挑戰、詩詞接龍、擊鼓傳花讀古詩等游戲,引導小朋友們理解詩的含義、想象詩的意境、體會詩的情感。詩詞自由創作環節備受小朋友喜愛,他們有的創作新詩,有的畫出詩的意象,用作品展現心中的詩句。活動最后,志愿者們還教小朋友學唱《明月幾時有》,小朋友們跟唱,歌聲在現場回蕩。

從東坡故事到詩詞游戲,從文人風骨到生活雅趣,這五天的文化之旅,像一條溫柔的河,載著千年文脈淌進孩童的心田。在青神的夏日里,文化的傳承不再是遙遠的典故。
蜀地摘瓜助農忙,模范訪談薪火傳
7月14日,隊員赴劉家場社區拜訪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范羅春方老人。他顫巍巍地滑動手機相冊,展示17年來為“五保”老人張樹珍送餐的紀實照片,又點開“四川好人”的證書:“老人捧碗笑的那一刻,什么都值了。”羅春方緩緩講述照料老人、幫扶鄰里的點滴。隊員們圍坐聆聽,不時交流,被其堅守與大愛深深打動。羅爺爺照料三位高齡老人日常起居的點滴,讓隊員深刻體悟“孝老愛親”的重量。臨別時,實踐隊向羅爺爺贈送了牛奶,以表達對他的敬意。

16日,實踐隊轉戰瓜田投入搶收。隊員們迅速向瓜農請教如何挑選熟瓜,如挑選紋路清晰、瓜臍小巧的西瓜并且熟瓜輕敲會發出“嘣嘣嘣”的聲響。農戶示范“一托二掐”的采瓜技法后,隊員分組協作:女生戴手套托瓜離地,男生接力搬運裝筐。在炎炎烈日下,盡管隊員們的隊服都被汗水打濕,但大家齊心協力,快速將一筐筐西瓜搬運完成,順利幫助瓜農達成目標。 這次出助農活動既減瓜農負擔,更體會農耕艱辛,讓青春在服務三農中堅實成長。

此次為期七天的“三下鄉”實踐活動,不僅是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應用數學學院學子將專業知識與地方文化深度融合的一次生動實踐,更是“童心向陽•竹夢同行”社會實踐隊用青春力量賦能鄉村的具體行動。志愿者們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其中,在陪伴小朋友成長的過程中播撒知識的種子,在探尋竹編非遺與東坡文化的魅力中傳承歷史文脈,讓青春的足跡留在青神的田野與社區,讓溫暖的互動成為連接校園與鄉村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