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到7月11日,廣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羽你鄉繪”突擊隊走進增城區崗豐村,鏡頭對準幾家客家鵝特色店鋪。隊員們用青春視角捕捉灶臺煙火里的商脈故事,為鄉土美味量身打造“專屬名片”,讓客家風味順著網線漫向更遠的地方。
紛享田樂:從農園到餐桌,一只鵝的生態之旅 “紛享田樂”的生態農莊里,自家的鵝群正踱過草地。這里的客家鵝從養殖到餐桌全程可溯,生鮮配送與健康餐飲環環相扣,老板總說:“要讓城里人吃到咱農園的‘放心味’”。隊員們扛著攝像機,從鵝群啄食青蔬拍到廚房鐵鍋翻涌,完整記錄下一只客家鵝的“成長記”。拍攝間隙,老板從廚房拎出一只油亮的燒鵝,油星子還在表皮微微顫動:“學生仔嘗嘗!你們拍視頻辛苦嘞!”鵝肉剛撕開,金黃脆皮“咔哧”作響,鵝油順著小范同學的嘴角流下來,她含糊著直嚷:“叔,這味道該讓全廣東人知道!

”
圖為隊員實地拍攝客家鵝養殖環境
順景魚莊:明檔里的鮮香交響,鵝與魚的風味協奏 “順景魚莊”的明檔前總圍著食客。案臺的客家鵝鵝正被斬件,刀落時脆皮迸裂,肉縫里滲出的清亮油汁,得配一碟酸梅醬才夠解膩。廚師指尖翻飛間,活魚蛻成薄如蟬翼的魚片,入沸水三秒便蜷成白玉卷,蘸姜蔥醬油入口,外皮微彈內里緊實。最妙是鴨嘴魚三吃:椒鹽魚骨酥到能嚼出細渣,豉汁魚腩的肥肉顫巍巍晃著,魚尾煮的勝瓜湯面,浮著層若有似無的薄油花。隊員們舉著鏡頭追著香氣拍,快門聲混著食客的贊嘆,倒像給美味加了層伴奏。
圖為團隊成員拍攝商家明檔斬料臺
有福氣人家:灶臺煙火里的客家本味,鵝肉藏著游子鄉愁 “有福氣人家”的灶臺總飄著勾人的香。老板說自家講究“煙火不熄,本味不變”,活鵝要經三小時腌制、兩小時晾掛,刷上糖水入爐時,油珠在皮上滾成金豆,出爐便是通體金紅的模樣,斬件時油汁順著琥珀色脆殼往下滴,落在白瓷盤里暈開小油花。豆豉焗鵝得用粗陶深鍋,小火慢焗兩小時,揭蓋那刻,黑豆豉的焦香裹著鵝脂氣,能把半條街的饞蟲都勾出來。還有那道清香雞,選未生蛋的嫩母雞,腹里塞著沙姜與黃梔子,白鹵水浸熟后,皮肉間凝著層透明凍脂。老客都知道,逢年過節歸鄉,必點齊這 “老三樣”,往往鵝油拌飯才吃半碗,砂鍋里的焗鵝就見了底。
圖為團隊成員拍攝宣傳片素材
漁米農莊:二十年鐵鍋炒出的家常,鵝油里飄著媽媽的味道 “漁米農莊”的后廚藏著二十年的老味道。每日清晨,帶露水的蔬菜、泛青鱗的草魚、清遠走地雞準時到筐,掌勺師傅那口鐵鍋用了二十年,薄處已透出銀光。招牌砂鍋魚頭得選三斤半的鳙魚,配豆腐煎至金黃,加高湯滾沸后移進炭爐,上桌時湯汁還在咕嘟冒泡,鮮得能把舌頭吞下去。老客們進門從不看菜單,只喊聲“老三樣”——芋仔煲的湯面浮半指厚鵝油,白切雞的骨縫滲著淺紅血絲,釀苦瓜的肉餡肥瘦三七開。墻面早被二十年的油煙熏成蜜色,但端出來的每盤菜,都像游子歸家那晚,媽媽灶上飄的味兒。
圖為團隊成員拍攝商家菜品
阿姐廚房:砧板外的快手功夫,家常鵝肉里的鄉土真味 暮色漸濃時,隊員們擠進“阿姐家”的廚房。抽油煙機嗡嗡作響,灶上燉鍋正噴白汽,阿姐從冰箱拎出處理好的鵝,笑著招呼:“都瞧好了!家常味才是真功夫!”她剁鵝不用砧板,托著盤子懸空下刀。“噌噌”幾聲,鵝頸骨斷面還冒著粉紅熱氣,肉香混著紫蘇辛香直往鼻里鉆,汁水順著刀刃滴進鍋里,濺起的油星子映著燈光,倒像撒了把碎金。
圖為團隊成員拍攝客家鵝烹飪實景
如今,崗豐村幾家店鋪的新宣傳視頻已上線,二維碼在店門口日日被點亮,像幾顆懸在村口的星。鏡頭里的客家鵝香飄向遠方,鏡頭外的青年們懂得了:鄉土的味道從不是靜態的標本,而是能跟著時代生長的活態文化。這場以青春為炬的記錄,照見的不僅是鵝掌柜們的增收路,更標記著“百千萬工程”里,青年與鄉土同頻生長的坐標——當鏡頭犁過崗豐的商脈,長出的是更旺的煙火,更是更親的聯結。
供稿:廣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羽你鄉繪”突擊隊
通訊員:鄭曉佳、駱依翰/文 鄭佳歡、范夢娜/圖
審核:曹靜、鐘君、李春霞
審定:范夢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