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雄城·青春行”暑期三下鄉實踐隊于7月5日至11日深入南昌市,以“追尋紅色印記·體察鄉村新貌·貢獻青春力量”為主線,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實踐活動。隊員們通過走訪、調研、志愿服務等形式,在英雄城深刻體悟初心使命,在實踐中提升思想覺悟,為學習生活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追尋紅色足跡,汲取信仰力量
實踐隊滿懷崇敬之情,系統地探訪了南昌的紅色地標,沉浸式學習革命歷史與先輩精神。
感悟國防偉力 在南昌軍事主題公園里,隊員們得以近距離接觸那些被贊譽為“國之重器”的重要裝備。他們通過細致觀察和深入探究,從戰機、坦克等武器裝備的演變歷程中,感受到這些大國利器背后所蘊含的歷史分量與科技發展。
體察改革初心 踏上那條被稱作“小平小道”的歷史之路,隊員們懷著萬分崇敬的心情,認真聆聽講解員飽含深情的講述。隨著講解員娓娓道來,大家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特殊的年代。這條小路看似平凡,卻承載著非凡的歷史意義。它見證了鄧同志對中國改革開放道路的深入思索,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象征。通過這次體驗,隊員們更深刻地領會了這條“平凡小路”在中國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中的獨特價值與深遠影響。
重溫革命烽火 在中共中央東南分局舊址,珍貴的文物、照片和文獻生動地再現了革命先輩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英勇奮戰、無私奉獻的崢嶸歲月,他們堅定的信仰與無私的奉獻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隊員。謝埠之戰陳列館內逼真的戰斗場景復原,讓隊員們直觀地領略了革命先烈在艱苦卓絕的戰役中展現出的英勇無畏與英雄氣概。
聆聽專家教誨 活動中,隊員們與江西省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熊河水進行了交流。熊主任分享了自己與紅色文化的不解之緣以及傳播革命歷史的實踐經驗,寄語青年主動學習革命歷史、汲取精神力量、堅定信念。他還指出,鄉村紅色文化宣傳要貼近群眾、形式多樣,讓紅色故事走進群眾心里,以傳承革命精神。此行讓隊員們對紅色基因的內涵與價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同。
見證鄉村蝶變,感受振興脈動
實踐隊深入南昌縣湖陂村,實地調研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
治理創新顯成效 在駐村干部的介紹下,隊員們了解到村委會為創新治理模式、提升服務效能所采取的舉措,感受到基層治理的智慧與活力。閑置危房被改造成“福氣小屋”“靈感書屋”等鄉村公共空間,成為信息交流與文化滋養的窗口,提升了村莊的文化氛圍。隊員們看到,昔日泥濘的土路已變得平整硬化,農房規劃整齊有序。新建的活動廣場配備了標準的健身器材,滿足了村民休閑健身的需求,增進了鄰里間的交流,環境治理成效顯著。
生態經濟共發展 白鷺農場作為鄉村振興的示范點,稻田長勢良好,休閑設施完備,是體驗田園風光的絕佳之地。農場盡頭的“水杉秘境”更是一張生態名片,每年吸引近萬只夏候鳥來此繁殖棲息,鷺鳥數量逐年增加。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攝影愛好者,有力地帶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體現了生態保護與惠民經濟的和諧統一。
敬老服務暖人心 在湖陂村頤養之家,隊員們主動承擔起餐后清潔工作,細心地沖刷地面、清除污漬,減輕了長期在此服務的兩位負責人奶奶的負擔,為老人們營造了更加整潔舒適的就餐環境。這一行動不僅體現了對農村老年群體的關愛,更是對尊老敬老傳統美德的生動踐行。
名師指點破迷思 針對部分隊員面對鄉村復雜問題時產生的“無力感”,實踐隊專訪了馬克思主義學院劉仁營教授。劉教授表示,消除貧困、振興鄉村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大學生有“無力感”是正常的。他強調,價值在于“做”,而非“做大”。大學生要精準定位,立足小事,做實做細,關鍵是要長期關注、深入了解農戶需求并提供針對性支持。他還建議,推動紅色實踐與鄉村振興長效化,需要學校加強引導、學生心系鄉土、地方包容支持,三方共同努力搭建堅實的橋梁。
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是一次紅色洗禮、國情教育與志愿服務的有機結合。隊員們追尋紅色足跡,筑牢了信仰之基;見證鄉村新貌,增強了發展信心;踐行志愿服務,體悟了人生價值;經名師解惑,深化了認知水平。英雄城的紅色基因與湖陂村的振興畫卷,激勵著隊員們將收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自我,以堅定的信念和扎實的行動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