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背景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桑田興夢”實踐團隊于2025年7月2日至8日走進“華夏蠶桑第一村”——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特庸鎮,開展為期七天的三下鄉實踐活動。團隊以“桑田青春行,自拓天地興”為活動主題,聚焦傳統蠶桑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實地考察、交流訪談、媒體宣傳、文化挖掘等方式,努力探尋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
千年桑韻傳文脈,一縷銀絲富鄉關 經過前期周密籌備,實踐團隊抵達特庸鎮后,首站前往蠶桑文化園。在仔細觀摩館內陳列的歷史物件與文獻資料后,兩名隊員結合專業知識,分別圍繞蠶絲加工工藝、蠶桑文化傳承與創新進行專題講解,最終以視頻形式發布至媒體平臺,讓更多人了解到蠶絲加工、桑蠶養殖這些古老技藝的當代魅力。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蠶桑文化園(徐雪兒 供圖)
徜徉特庸果桑園,田野綠桑繪新篇 在了解完蠶桑理論知識后,隊員們來到了特庸果桑園,在田埂間沉浸式學習桑樹科學種植技術,親身體驗桑蠶技藝的魅力。從土壤改良的配比秘方到枝葉修剪的實操技巧,隊員們向桑農悉心請教,深刻體會到《齊民要術》中記載的農耕智慧,正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創新模式煥發新生,成為帶動鄉親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桑田織夢啟新程,古村煥彩譜華章 團隊來到王村村史館,在講解員的生動介紹中,隊員們系統了解了王村百余年的發展歷程,尤其對當地特色蠶桑產業留下深刻印象:全村87%的園地為桑園,90%的農戶以蠶桑為業,從傳統種植到精深加工,當地的蠶桑技術與產品已沿著“一帶一路”遠銷海外,成為村民致富的“黃金產業”。
圖為團隊成員聆聽講解員講解(戚紫燁 供圖)
在新型農村社區,整齊的民居與完善的配套設施展現著鄉村人居環境的蝶變;在農文旅融合項目“桑樂田園”,隊員們看到傳統桑田正變身休閑旅游“新地標”。隨機走訪中,村民們欣喜地介紹,從靠桑田致富到農文旅融合發展,王村正穩步邁向“產業強、生態美、百姓富”的振興目標。
圖為團隊成員在王村合照(陳佳儀 供圖)
科技賦能稻花香,青春見證農耕新 科技的發展在田野間尤為突出,隊員們目睹了傳統耕作與現代技術的碰撞。新型農戶徐師傅操作無人機進行精準施肥示范時,引來數十位桑農圍觀。“效率確實高,一上午能完成50畝,相當于10個人一天的工作量。”徐師傅介紹道。操作結束后,隊員們與農技人員深入交流,詳細探討無人機播種施肥的效率優勢及技術應用前景,直觀感受現代農業的科技力量。然而,據其他農戶反映,一臺無人機的價格一般在2-3萬,加上培訓、維護,小農戶負擔不起。這種技術與現實的落差,讓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的復雜性。
圖為農技人員正在控制無人機施肥(周昕雨 供圖)
追尋紅色足跡遠,感悟初心使命堅 在胡特庸紅色文化公園,隊員們認真研讀史料,透過字里行間感受胡特庸同志的革命精神,深刻理解紅色基因在鄉村振興中的精神引領作用,從革命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烈士胡特庸當年在這片土地上開展革命工作的事跡,讓同學們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發展,更是文化傳承。“我們要把紅色基因融入產業發展,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隊員陳佳儀在參觀后感慨道。
圖為團隊成員在胡特庸烈士雕像前合照(張飛翔 供圖)
此次實踐中,“桑田興夢”三下鄉以腳步丈量土地,用鏡頭記錄變遷,既見證了蠶桑產業從傳統技藝到現代產業的升級之路,也體悟了紅色精神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更在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征程中明白:青春力量正在成為推動鄉村發展的新動能。他們帶走的不僅是調研數據,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留下的不僅是發展建議,更是對這片土地的美好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