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蜜火鄉行”突擊隊沿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脈絡,在連平縣元善鎮開啟了一場深度調研。團隊結合專業特色為當地香火龍文化繪制“從地域符號到特色IP”的轉型藍圖,讓千年香火在數字時代煥發新彩,為鄉村振興注入鮮活文化動能。
上午九點,突擊隊首站抵達連平縣文化館,就香火龍文化傳承發展問題進行初次座談。座談會上,文化館非遺辦謝鑫輝主任翻開《連平民俗志》,講述關于香火龍“火龍驅疫,香火祈福”的含義的傳說。據文字資料記載,連平地區的香火龍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時期,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每逢元宵就有舞香火龍的習俗,既是驅邪納福的儀式,更是凝聚人心、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
謝鑫輝講述香火龍歷史(攝:黃紀語)
下午來到鄧村村委會,召開關于香火龍文化“傳統與創新”主題的座談會。會上,香火龍傳承人劉文青談道:“舞香火龍講究‘形神合一’,‘拜四門’要剛勁有力,‘團龍’則需圓潤流暢,五個情節環環相扣,差一點就沒那股精氣神了。”在講到香火龍文化如何傳承發展方面,突擊隊指導老師朱雅文、葉茵向大家介紹團隊設計的香火龍IP形象以及未來發展的建議,并收集鄧村村委代表、傳承人以及縣實驗小學教師代表等對香火龍IP形象的修改意見。
“蜜火鄉行”突擊隊在鄧村村民委員會參加座談會(攝:黃紀語)
會后,突擊隊跟隨連平縣實驗小學校長邱新會來到學校了解“非遺進校園”活動舉辦情況。學校作為非遺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對鄧村村香火龍文化的傳承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21年9月連平縣實驗小學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以來,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少年舞龍隊,他們不僅掌握了基礎的舞龍技藝,在興趣及對香火龍文化了解程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劉文青感慨地說:“這些孩子很積極學習舞香火龍,甚至主動向我請教相關動作,他們的認真和努力讓我看到了傳承給下一代的希望。”由于考慮安全性的問題,學校老師將原本需要點燃的香火用安全的LED燈替代,但舞動時仍然能保留香火龍的韻味。
葉茵向香火龍非遺傳承人劉文青了解學校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情況(攝:黃紀語)
“蜜火鄉行”突擊隊與連平縣實驗小學領導、鄧村村干部及非遺傳承人合影(攝:黃紀語)
從縣文化館關于香火龍的文獻記載到香火龍作為代表性非遺文化走進校園,元善鎮的香火龍文化正在一代代傳承人的努力下,穿越時空香火不息。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調研,更是一場青春與傳統的對話。突擊隊表示,要以數字化賦能讓非遺“活化”,在香火龍文化傳承的道路上永遠有不息的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