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傳承多年的優良美德,在新時代的今天,這一美德被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以及使命。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民共同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關注老年人的生活以及精神世界,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重要課題。為響應國家關于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傳承尊老優良美德的號召,7月14日,西安外國語大學“五育并舉”呵護兒童成長,“老幼接力”守護非遺文脈——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楓火暑期社會實踐團赴陜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麟州街道張王莊村幸福互助院開展實地調研活動。

圖為幸福互助院食堂內留樣柜 陳靜涵攝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新時期社會工作的重點,讓老年人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依、老有所安,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是我們所有人共同努力的方向。為深入了解張王莊村幸福互助院這一創新性的養老服務模式,實踐團成員深入神木市麟州街道張王莊村幸福互助院開展實地調研。首先,實踐團成員在張王莊村村支部委員會對黨支部書記王書記進行了訪談,了解幸福互助院的基本情況以及子女的態度等。據王書記介紹,張王莊村幸福互助院主要服務65歲以上的獨居老人或者生活困難老人,以前剛開始的時候很多老人不愿意來,現在來了不想走。在幸福院,老人們每天的飯菜品種都不同,而且品質很高,非常符合老年人的口味,老人們在這里吃的安心、吃的舒心。如果是老人自己在家,可能大多數時候他們就會吃一些剩飯剩菜,時間長了對身體也不好,但在幸福院每天的飯菜不僅新鮮,而且營養均衡。當被問到子女們對幸福互助院的態度,王書記介紹道,子女們對這一養老模式非常支持,因為這不僅解決了村子里子女繁忙無法照顧老人的實際困難,而且減少了子女的擔憂,打消了子女對老人在家吃不好、為了節省不愿意做飯等的憂慮。同時,幸福互助院也實現了老人不愿意離村、在家養老的愿望,實現了鄰里互幫互助,共享幸福晚年。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幸福互助院 陳靜涵攝
訪談結束后,實踐團成員深入張王莊村幸福互助院開展實地調研。幸福互助院內旋轉玻璃桌干凈明亮、桌椅擺放整齊有序、食品留樣柜透明開放、菜譜每日更新,真正做到了讓子女與老人們能夠吃的放心、吃的安心、吃的舒心。參觀過程中,實踐團成員與老人們進行了短暫交流,了解他們對于這個幸福小院的想法和感受。78歲的張翠花老人告訴實踐團成員:“以前子女在外打工,我們老兩口吃飯將就、生病硬扛,現在每天都能吃上熱乎飯,還有人陪著拉話。”這句話道出了互助院建設的核心價值——通過重構養老場景,讓農村老人既“養老”更“享老”。通過參觀,實踐團成員們發現,這座普通西北村莊里的小院,正用最樸實的方式詮釋著:讓每位老人都能有尊嚴地老去,不僅是家庭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的文明標尺。當幸福互助院的炊煙裊裊升起,大家看到的不僅是一日三餐的溫暖,更是一個時代對“老有所安”的深情承諾。

圖為實踐團成員翻看留樣記錄 陳靜涵攝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關愛老人是每位青年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此次實踐,實踐團成員們深感,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擔當使命,以身作則,尊敬老人、關愛老人,把溫暖送給老人。在接下來的實踐中,實踐團成員將繼續為新時代養老服務創新發展提供青年視角,努力做到真正讓老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依、老有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