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至7月5日,江西農業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微光“童”行社會實踐隊走進贛州市大余縣楊梅村,開展以“挺膺擔當勵青春,‘童’行筑夢繪新篇”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懷揣青春熱情與奉獻初心,通過鄉村支教、愛心助農、紅色走讀等活動,在這片土地上留下溫暖而深刻的印記,踐行著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紅色足跡尋初心 革命精神代代傳
紅色文化是大余縣流淌在血脈中的精神瑰寶。實踐隊員們踏上紅色走讀之旅,先后走進梅嶺三章紀念館、陳毅故居、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館內,一件件文物鐫刻著歲月烽煙,一幅幅圖片定格著歷史瞬間,講解員的生動講述讓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徐徐展開。大家仿佛穿越槍林彈雨,置身戰火紛飛的年代,真切體悟到革命先輩堅如磐石的信念與舍生取義的赤誠。隊員們還專程走訪周蘭嫂后人,在促膝長談中聆聽先輩浴血奮戰的英勇事跡,并將這些感人故事帶回課堂,讓紅色基因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代代傳承,讓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崢嶸歲月憶崢嶸 初心如磐照前行
關愛老人行動中,實踐隊員們傾注真情走進黨齡超40年的老黨員家中,圍坐傾聽老人講述往昔歲月里的奮斗故事,為老人送上關懷,陪他們拉家常、話近況,讓老人們真切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交流中,老黨員談及入黨初心時眼中閃爍的光芒,以及數十年來扎根基層、默默奉獻的堅守,深深觸動了在場每一位隊員。大家紛紛表示,要以老黨員為榜樣,將這份赤誠與擔當融入青春奮斗,在服務中踐行使命,在實踐中錘煉品格,為社會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支教課堂播希望 童心筑夢向遠方
支教課堂上,實踐隊員們各展所長,為鄉村孩子們打造了一場知識與趣味交織的成長盛宴。紅色歌曲教學中,激昂旋律在孩子們心中播撒下愛國的種子;葉子畫等藝術課程里,孩子們的創造力與審美力在動手實踐中悄然生長。隊員們還將安全教育融入課堂:糧食安全教育環節,充分發揮農業院校專業優勢開設“糧食安全小課堂”,通過互動講解引導孩子們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防溺水教育中,借助動畫視頻、情景模擬、互動問答等形式,生動講解溺水自救與互救知識,強調“六不準”原則,結合鮮活案例讓安全知識深植于心。一堂堂精心設計的課程,既涵養著孩子們的精神世界,也為他們的健康成長筑牢了防護屏障。
非遺技藝進鄉村 文脈賡續綻芳華
為讓非遺文化煥發生機,實踐隊員們將扎染、臉譜等非遺技藝帶入鄉村。扎染課堂上,孩子們好奇地圍在隊員身邊,認真學習每一個步驟——從折疊布料到用線綁扎,再到浸染染色,每道工序都充滿樂趣。當一塊塊色彩斑斕、圖案獨特的扎染作品誕生時,孩子們興奮地歡呼起來。“非遺臉譜繪制”課上,隊員們通過圖文并茂的講解揭開京劇臉譜的文化密碼,配合經典戲曲片段,讓孩子們直觀感受不同臉譜色彩背后的人物性格:“紅色代表忠勇,黑色象征正直,白色暗示奸詐……”孩子們化身“小小非遺傳承人”,手持畫筆在空白臉譜上盡情揮灑創意,有孩子用七彩顏料繪出充滿童趣的“彩虹臉譜”,引得隊員們連連稱贊。隊員們以耐心與熱情,讓非遺文化在鄉村土地上生根發芽、綻放絢麗色彩。
孩子們展示扎染作品 通訊員 符佳寧 賴清瑩
青春助農添活力 田間地頭寫擔當
田野間的風裹挾著瓜果的清香,也吹動著實踐隊員們忙碌的身影。助力鄉村振興的田間地頭,隊員們俯身穿梭于藤蔓間,細心采摘飽滿的南瓜與清甜的西瓜。沉甸甸的果實墜在枝頭,像是大地對耕耘者的饋贈,讓隊員們干勁倍增——即便烈日當空、暑氣蒸騰,大家依舊分工有序:有人專注采摘,輕托果實避免磕碰;有人接力搬運,在田壟間踏出穩健的腳步;有人細心分揀,按大小品質歸類裝袋。汗水順著臉頰滑落,浸透了衣衫,卻擋不住他們臉上的笑容。每一顆果實的收獲,都是對“接地氣、辦實事”的生動詮釋,也為鄉村的豐收圖景添上了青春的一筆。
此次“三下鄉”活動中,微光“童”行團隊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青春的擔當與責任,在鄉村土地上留下了堅實的腳印。展望未來,必將有更多青年投身鄉村發展的熱潮,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鐫刻下無悔的奮斗足跡,以青春之力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