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醫藥大學實踐團:探脈新安醫學,仁心服務桑榆 7月7日,安徽中醫藥大學“醫”脈薪火實踐團在黃山展開“三下鄉”活動,此活動以探尋新安醫學傳承為基,以服務養老院長者為翼,在傳承與實踐中書寫中醫藥青春擔當,讓徽韻醫脈在行動中熠熠生輝。
溯源新安:解碼醫學傳承密碼 清晨,實踐團首站踏入方氏內科,開啟與中醫藥世家傳承的深度對話。在方氏內科陳列區,四代醫人的行醫軌跡清晰鋪展:創始人方霖魁,13歲入“聚和全”藥店學徒,在藥香浸潤中鉆研醫術,后任屯溪壽康藥號坐堂醫生,以“仁心仁術”聞名鄉里。展區內,泛黃的《休寧縣衛生志》記載著他首創“記賬取藥、年終結算”模式,讓中醫藥服務貼近民生,生動詮釋“醫乃仁術”。其子方煒煌,幼承庭訓,深耕臨床與傳承,創辦“屯溪壽康診所”,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新生代方敏、方霞則創新融合“方氏通法”與現代醫學,讓古老醫脈適配當代健康需求。
學術研討環節,實踐團與研究中心專家圍繞“新安壽康方氏通法”交流。專家結合臨床案例,詳解“以通為健、以通為壽”體系——從經絡氣血“貴在氣通”,到臟腑三焦“重在暢通”“通其不通”的辨證思路,將經典理論與實踐融合。成員們踴躍提問,在思維碰撞中,把新安醫學精髓融入專業成長,為傳承創新筑基。
離開方氏內科,實踐團走進新安醫學研究中心,探尋地域醫學流派的深厚積淀。在這里,新安醫學千年傳承脈絡清晰呈現:自晉代新安建置,醫家們溯源《黃帝內經》《難經》,師法張仲景,融匯劉河間溫熱學說、張子和攻邪思想,形成“博采眾長、臨床為要”的學術流派。千余位名醫、八百余部著作,見證著其在中醫發展中的厚重地位,“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濟世精神,穿越時空成為歷代醫家的指引。
情暖桑榆:傳遞中醫藥溫度 午后,陽光灑落養老院,實踐團帶著醫學智慧,投身服務長者實踐。成員分工協作,布置診療區、調試儀器、分裝香囊,忙而不亂里滿是熱忱。
健康義診區,志愿者化身“健康衛士”。測血壓時緊盯數值,查血糖后標注注意事項,面對疑問,結合新安醫學養生理念答疑。78歲的李奶奶血糖偏高,志愿者耐心指導:“夏季暑濕傷脾胃,少食甜食、多散步,按揉消渴穴輔助調節。”實操演示讓養生知識觸手可及。
推拿艾灸體驗區,艾草清香裊裊。志愿者用新安醫學推拿技法,為長者舒緩勞損。65歲的張爺爺肩頸僵硬,志愿者以滾法、按揉法配合艾灸,“肩膀松快好多,手法真管用!”的贊嘆讓成員深知,醫術落地實踐才是守護健康的力量。
中藥香囊發放,溫情流淌。志愿者遞上香囊:“艾葉、藿香能驅蚊防疫,掛在身邊既好聞又養生。”80歲王爺爺輕嗅:“帶著你們的心意,天天戴!”香囊承載文化溫度,讓養生智慧融入日常。
展望未來:續寫中醫藥華章方氏內科到新安醫學研究中心,再到養老院服務,安徽中醫藥大學“醫脈薪火”實踐團串聯傳承與踐行使命。新安醫學智慧在探索中沉淀,醫者仁心在服務中彰顯。未來,實踐團將繼續以青春之姿,讓徽韻醫脈傳承延續,用行動詮釋“醫脈薪火傳徽韻,仁心踐履潤民生”,照亮更多人的健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