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何佳穎、彭燁)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為新時代“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2025年7月15日,湖南工商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禾爾摩斯”團隊響應“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號召,赴長沙縣春華鎮大魚塘村開展暑期三下鄉調研,聚焦大食物觀統計監測體系構建,用青春智慧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的智慧與力量。

圖1:隊員王佳瑤采訪大魚湯村村委
村干部們介紹,糧食種植一直是該村農業經濟的核心支柱,為村民生活提供了堅實保障。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市場多元化發展,村里特色農業蓬勃興起,部分農戶涉足經濟作物種植與養殖業,糧食種植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雖相對下降,但借助農業技術進步與政策扶持,其效益正逐步提升,依然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然而,村干部們也提到,在數據收集過程中,存在部分農戶配合度不高、數據來源分散、技術手段落后等困難等問題需要解決。

圖2:隊員向興宇和成宏湘下田體驗割稻谷
深入田間地頭處,團隊訪農探實情。在與農戶們的交流中,大家紛紛談及種植情況,主要還是以種植水稻和玉米為主,但近年來受干旱影響以及成本問題,種植規模有所調整。目前,水稻畝產約為1100斤,玉米約為900斤,然而氣候和病蟲害仍是制約產量提升的關鍵因素。在數據統計方面,農戶們雖然理解其重要性,但也苦于農資用量難追溯、擔心信息安全等問題。這些實際困難讓團隊成員們對優化統計流程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圖3:禾爾摩斯”隊與大魚塘村村委合照
大魚塘村調研,糧產監測盡察。一方面,糧食種植仍是當地農業的重要支柱,但面臨著自然因素和成本的雙重壓力;另一方面,統計監測工作雖有成效,卻因數據收集分散、技術手段不足等問題亟需優化。帶隊老師張靜靜鼓勵隊員:“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才能真正理解糧食安全的分量。”此次調研為團隊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素材,也為后續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