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涵養人文精神、培育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為響應國家“美育浸潤行動計劃”,讓藝術之花在基層綻放,廣東藝術職業學院23級舞蹈教育專業13名學子組成“微光成炬”志愿隊,在尹博文老師的帶領下,深入深圳市大勘社區開展三下鄉活動。志愿隊結合專業特色,開設傳統書法、創意手語、舞蹈基本功訓練、健康健美操、兒童奧爾夫音樂課等課程,以藝術為橋,將美的種子播撒在社區孩子心中,用真誠與專業傳遞“愛的教育”。
傳統書法:筆墨暈染文化根脈
“橫平豎直間藏著千年風骨,筆墨紙硯里裝著文化密碼。”志愿隊將傳統書法課程作為美育開篇,旨在讓孩子們在筆墨中觸摸中華文化的溫度。
課堂上,隊員們從“文房四寶”的由來講起,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宣紙的“潤墨性”、毛筆的“尖圓齊健”,再手把手教孩子們握筆、運腕。社區8歲的小宇起初握筆如攥拳頭,隊員輕輕掰開他的手指,示范“指實掌虛”的要領:“就像手里捧著一只小蝴蝶,既要抓牢,又不能捏疼它。”孩子們在笑聲中放松下來,一筆一劃臨摹“人”“山”“水”等字,隊員則在旁批注:“‘人’字的撇捺要像張開的懷抱,互相支撐才站得穩。”
除了技法練習,隊員們還設計“書法故事角”,講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練字的典故,說《蘭亭集序》背后的文人雅集。當孩子們知道“墨池”是書法家日復一日練字染黑的,紛紛感嘆:“原來好看的字不是天生的,是練出來的!”課程結束時,每個孩子都捧著自己寫的“福”字或詩句,稚嫩的筆觸里,藏著對傳統文化最純真的敬畏。
創意手語:無聲手勢流淌溫情
“世界上有兩種語言,一種用嘴說,一種用心聽。”創意手語課程以“溝通與共情”為核心,讓孩子們在無聲的手勢中學會理解與關愛。
隊員們先從日常用語入手:“你好”是右手食指輕點頭部,“謝謝”是雙手合十鞠躬,“加油”則是握拳向上發力。社區里有些志愿者特意騰出時間來參與學習,看到孩子們認真模仿“我愛你”的手勢——左手撫心,右手比心送出,志愿者們紛紛表示:“原來有這么多孩子愿意學手語,你們的活動真的具有極大的意義。”
為讓課程更生動,隊員們將《世界贈與我的》改編成手語舞:“贈予”是雙手合十左右搖擺,“煙花”是雙手五指捏攏放開,孩子們邊唱邊做動作,發現原來沉默的手勢也能“唱歌”。課程最后,隊員們組織“無聲交流會”,孩子們用手語分享“最喜歡的顏色”“最想感謝的人”,在比劃中懂得:語言有邊界,愛卻能跨越一切隔閡。
舞蹈與健美操:律動中綻放生命力
作為舞蹈教育專業的學子,隊員們將“以體載美”作為特色,開設舞蹈基本功與健康健美操課程,讓孩子們在律動中感受身體的力量與美感。
舞蹈課上,隊員們先帶孩子們做“動物模仿操”:學小貓弓背練柔韌,仿小鹿踢腿練力量,寓教于樂地活動開身體。接著練站姿——“想象頭頂有根線往上拉,肩膀像小鳥展翅一樣打開”,糾正孩子們日常的含胸駝背。7歲的朵朵總怕疼不敢下腰,隊員跪在地上托著她的腰:“跟著老師數到三,呼氣時慢慢往下,就像小樹苗被春風輕輕吹彎。”當朵朵終于能自己彎下腰觸到地面時,她興奮地拍手:“我也能像小蝴蝶一樣彎腰啦!”
健康健美操則更注重活力與協作,針對于平時工作生活壓力大的成人們,隊員們編排了結合拍手、跺腳、轉圈的簡單動作,配上《少年》等流行歌曲。每天晚上,勞累了一天的工作者們排成圓圈跳操通過運動帶來的酣暢汗水舒展身心的疲憊,互相擊掌時的笑聲、同步轉身時的默契,讓社區廣場變成了歡樂的海洋。一位學員朋友說:“以前下班后總窩在家里玩手機,現在每天都期待著晚間的健美操課堂,飯都吃得多了!”
奧爾夫音樂:游戲里播撒藝術種子
針對低齡兒童的藝術啟蒙,志愿隊引入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用游戲、律動、樂器模仿讓孩子們“玩著學音樂”。
沒有專業樂器,隊員們就用礦泉水瓶裝上沙子做“沙錘”,用筷子敲碗當“打擊樂”。在“聲音捉迷藏”游戲中,隊員藏在樹后搖沙錘,孩子們聽聲辨位;在“節奏火車”游戲里,大家排成隊,每人用不同的聲音(跺腳、拍手、哼鳴)組成“火車節奏”。4歲的萌萌起初怕生,卻被“彩虹音階”吸引——隊員用不同顏色的卡片代表do、re、mi,舉卡片時孩子們要唱出對應的音,她舉著紅色卡片(do),奶聲奶氣地跟唱,眼睛亮得像星星。
課程最后,孩子們用自制樂器合奏《小星星》,沙錘搖出“沙沙”的星光,碗碟敲出“叮叮”的節奏,不成調卻格外動人。“奧爾夫的核心是‘人人都能音樂’,我們不求孩子成為音樂家,只希望他們覺得‘音樂很好玩’,這就夠了。”
為期七天的三下鄉活動轉瞬即逝,但留在大勘社區的,是孩子們作業本上工整的字跡、見面時自然比出的手語、廣場上自發跳起的舞蹈,以及提起“小老師”時眼里的光。微光成炬志愿隊的13名學子,以專業為筆,以愛心為墨,在基層美育的畫卷上添上了鮮活的一筆。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我們帶來的課程或許簡單,但只要能點燃一個孩子對美的向往,這束微光就有了意義。而這份意義,終將在社區的土壤里生根發芽,開出更絢爛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