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當“心理老師”?東鄉少年的夏天被這樣點亮
為響應中共教育部黨組“以身心健康為突破點強化五育并舉”的號召,7月14日,蘭州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心火潤心”實踐隊深入甘肅省東鄉縣社區與校園,通過急救實訓、心理關懷與體育融合活動,探索民族地區青少年全面發展的實踐路徑。這是繼首日心理團輔播種溫暖后,實踐隊以“德智體美勞”協同培養理念深化服務的第二天。



圖為紅十字會郭老師與東鄉民族中學姚校長就急救常識與實踐活動進行指導(杜騫 攝)
清晨的東鄉民族中學教室座無虛席。在實踐隊邀請下,中國紅十字會郭愛軍老師手持急救包,向百余名學生演示應急技能。“發現同學膝蓋受傷,第一步該做什么?”隨著提問,扎馬尾的女孩主動上臺配合演示。志愿者俯身示范止血包扎,紗布如輕柔羽翼覆蓋傷口模型:“別緊張,就像為傷口蓋上暖被。”
心肺復蘇環節,場地轉移到了操場志愿者跪地反復演示胸外按壓,汗珠浸透橙色志愿服。臺下學生目光灼灼,初二學生馬小軍攥緊拳頭低語:“原來救命技能離我們這么近!” 校長姚立民全程觀摩后感慨:“急救知識進校園,正是健全學生身心健康防護網的關鍵一環。”

圖為蘭理工紅十字會與實踐團隊志愿者為東鄉中學小朋友進行實踐演練(杜騫 攝)
午后的籃球場化身活力課堂。作業輔導剛結束,志愿者便與學生組隊競技。瘦高男生屢次投籃失利,志愿者王磊貼身指導屈膝發力技巧:“再來!剛才只差毫厘!” 當籃球終于入網,男生躍起抱住王磊歡呼,笑聲震落樹梢陽光。場邊女生自發結成拉拉隊,奔跑中互相系緊松開的鞋帶——體育的魅力讓羞澀化作天然默契。指導教師李帆注視這一幕輕聲道:“所謂‘心火’,便是青春之光點燃青春希望。

圖為志愿者與東鄉中學小朋友一起在操場打籃球(杜騫 攝)
同一時間的社區服務中心,粉筆灰在陽光中浮沉。志愿者剛鋪開作業本,小女孩馬燕便指著錯題忐忑遞來練習冊。志愿者張婷在草稿紙畫下分蜂蜜的小熊:“3個伙伴每人分幾塊?” 女孩睫毛輕顫,噗嗤笑出聲。
故事分享會上,繪本《難過了就抱抱自己》引發共鳴。聽到此處,沉默的男孩馬強突然環抱自己,引得滿堂善意哄笑。在“情緒傳遞”環節,孩子們將寫有“想爸媽”的紙條交給志愿者,有人眼眶泛紅。志愿者陳諾鄭重收下紙條:“你的心事從此有了溫暖的港灣。” 活動尾聲,女孩追出門口,將糖紙包裹的石子塞進志愿者口袋:“這是星星,送給你。”


圖為志愿者在社區輔導小朋友作業(王駿科 攝)

圖為志愿者在社區故事會與小朋友在故事會一起閱讀(冒戌 攝)

圖為志愿者在社區與小朋友一起在社區做小游戲(王駿科 攝)
當夕陽拉長籃球架下的身影,當社區童謠漸次消散,東鄉大地上這些細碎溫暖正匯成星河。急救課堂里緊握的紗布、籃球場上擊掌的汗水、草稿紙上的微笑小熊——實踐隊以急救守護生命安全,以體育錘煉堅韌品格,以美育滋養柔軟心靈,在“五育并舉”的鄉土答卷中,書寫著“心火潤心”的青春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