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初,懷化學院“文青新聲”實踐團在麻陽縣蘭里鎮高坪村,開展了為期數日的普通話推廣活動。他們深入鄉村生活場景,巧妙利用當地獨具特色的“逢一遇六”趕集文化,以及日常的農家院落和村中教室,分階段、分場景地推廣普通話,讓國家通用語言如細雨般浸潤村民生活。

集市上擺放整齊的攤位。(羅天順 攝)
集市實踐:煙火攤位上的普通話課堂。在2025年7月5日的早上七點,“文青新聲”實踐團的推普攤位便成了高坪村集市的熱鬧一角。“大家跟著我讀:‘說好普通話,方便你我他’”實踐團的推普活動在清脆響亮的領讀聲中熱鬧開場。為了調動村民積極性,團隊精心準備了牙刷、毛巾、洗衣粉等生活必需品作為獎品。只要完成一份簡單的調查問卷,再錄一段跟讀普通話的小視頻,就能免費領取。這樣接地氣的推廣方式很快吸引了眾多村民——白發蒼蒼的老奶奶領到獎品笑得合不攏嘴,年輕的父母帶著孩子一字一句認真跟讀,就連集市上的攤主也暫時放下生意湊過來參與。鄉音與普通話的交織,為傳統的鄉村集市增添了一抹別樣的色彩。

實踐團在集市中進行推普活動(羅天順 攝)
趣味課堂:為童心播撒普通話種子。移步村中教室,實踐團為孩子們量身打造了普通話趣味課堂。隊員們深知方言是孩子的母語根基,一句親切的麻陽話問候“伢子”(孩子)瞬間拉近了距離。“咱們先聽懂麻陽話,再學會用普通話說出來,好不好?”隊員們拿著拼音卡片,巧妙地將常用方言詞匯對應成普通話,并結合孩子們熟悉的趕集等生活場景進行教學。他們半蹲在課桌旁,耐心糾正發音,用小紅花貼紙熱情鼓勵。孩子們在熟悉的方言底色上,漸漸繪出了普通話的新畫卷。

實踐團與學生們合照(吳意 攝)
入戶暖心:從羞澀到開口的轉變。避開趕集日的忙碌,“文青新聲”實踐團分成多組,帶著印有常用語的手冊和日用品走進高坪村的農家院落。入戶之初,常遇拘謹,不少村民覺得學普通話是“難事”或“沒必要”。隊員們不急不躁,搬個小板凳坐下,先認真傾聽村民用麻陽話聊家常、談收成,建立起信任。聊到興頭處,隊員們便自然地引入普通話,將村民剛說到的生活場景內容,用普通話示范出來。
幾日走訪下來,一些起初害羞的村民,再見隊員時能主動用帶著鄉音的普通話打招呼。從最初的羞澀躲閃,到主動開口請教,鄉音里漸漸融入的普通話,成了院落里最溫暖的“新聲”。

實踐團成員挨家挨戶去推廣普通話(米可 攝)
數日的推普活動,沒有轟轟烈烈的儀式,卻像細雨般滲透進高坪村的日常。從教室到院落,從課堂到集市,“文青新聲”實踐團用接地氣的方式,讓普通話慢慢成為村民溝通的“新工具”,也讓這片鄉土在保留鄉音記憶的同時,多了一扇連接外界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