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合肥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循跡紅茗,儀探大灣”實踐團隊踏入金寨縣大灣村。在這里,紅色基因與綠色發展交相輝映,團隊循著振興脈絡,觸摸著鄉村蓬勃生長的脈動。
紅魂映照民生路——基層干部周宇的奉獻與擔當
在金寨縣大灣村,這個紅色基因早已融入水土的地方,“無私奉獻、一心為民”的紅魂,正通過新一代基層干部延續傳承。90后村干部周宇,皮膚黝黑、體格壯實,身為負責養老和民生救助的“貼心人”,他常說:“大灣的紅魂,就是把老百姓的事放在第一位。”一次深秋傍晚,出差在外的他得知村中水井堵塞,近百戶村民次日將斷水。他星夜兼程趕回,帶領突擊隊徹夜搶修。天亮時清泉復涌,他回憶到那是一種疲憊卻欣慰的感覺。他用身體力行,深刻地詮釋“紅魂”豐富內涵,給出極具說服力的現實注腳。

圖為團隊成員與周宇交談。楊榮昱供圖
談及大灣變遷,周宇眼中閃著光:基礎設施迭代、生態旅游興起、青年返鄉創業……這蒸蒸日上的背后,是像他這樣的基層干部,把“無私奉獻、一心為民”的紅魂,澆鑄成鄉村振興的基石;更有國家政策托舉——從取消農業稅到精準幫扶,從文旅賦能到產業扶持,政策鋪就跑道,干部奮力奔跑,干群同心的脈動里,紅魂正驅動大灣駛向新程。
科技為筆繪富卷——玉木耳基地的產業新篇
7月7日上午,實踐隊來到金寨縣大灣村玉木耳基地,數十座標準化大棚沿坡鋪開,棚內玉木耳菌棒整齊排列,水潤且光澤。棚前,種植戶自豪地對實踐隊員說:“這玉木耳,真是咱村的‘致富金鑰匙’!”“去年管著2000個菌包,純增收三萬塊,比過去種玉米強多了!”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種植戶。楊榮昱供圖
這份增收底氣,藏在28畝基地的“科技密碼”之中。李玉院士團隊帶來的立體掛袋技術,讓空間利用率大幅提升;采用玉米芯替代木屑做培養基,搭配菌渣還田的循環模式,既降低了成本,又肥沃了土地。2023年基地投產后,玉木耳這“白玉般的寶貝”成了長三角的暢銷貨。20多戶種植戶戶均增收超兩萬元,基地還常年吸納村民務工。村集體將分紅投入新建電商中心,借著旅游發展的東風,產業愈發紅火,山間的致富曲越唱越響亮。
茶旅相融鋪綠道——福牌茶廠的振興路徑
下午,實踐隊深入大灣村蝠牌茶廠調研。茶廠老板娘熱情地邀請實踐團成員品茶,隨后帶領他們挨個看設備:“咱六安瓜片的講究,全在這‘采摘、殺青、揉捻、干燥’四道工序里。”她拿起一把抄茶帚示范,“尤其是‘拉老火’,得反復烘炒上百次,才有霜白的色、板栗的香。”在她的指導下,隊員們試著翻炒,在抄茶帚與鍋的沙沙聲中,老手藝的古韻悠悠鋪展,繪出一幅鄉村振興的蓬勃畫面。

圖為團隊成員在老板娘指導下體驗炒茶。楊榮昱供圖
“不用心做茶,就做不出好茶。”老板娘這句看似說制茶的話,實則也是大灣村“茶旅融合”的門道。在村黨支部牽頭的“支部+公司+農戶”機制下,村里推行的“山上種茶,家中迎客”模式有了生動樣本,以老板娘家舉例,前廠炒茶賣茶,后房改成酒店,游客白天體驗采茶、學炒茶,晚上住下靜聽山風,茶廠與住宿相結合,顯著增加了經濟收益。過去,村民分散種茶、賣茶,辛苦不說收益還低。如今,黨支部整合千畝茶園搞標準化種植,統一打響“六安瓜片”品牌,還引導村民把閑置農房改成民宿、茶坊,形成“采茶體驗+茶葉銷售+住宿消費”的閉環。“茶旅融合”成效顯著,戶均年增收超萬元,千畝茶園成了“綠色銀行”,大灣村在茶香中,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

圖為團隊成員合影。楊榮昱供圖
此行中,調研團隊見證了大灣村的多面風采。基層干部以紅魂為引,鋪就民生之路;科技產業用智慧作筆,繪就富美畫卷;茶旅融合憑創新為鑰,開啟振興新程。大灣村正沿著這條充滿希望的道路,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穩健前行,高歌不斷。(通訊員徐富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