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前往泉州德化縣戴云山生態博物館開啟一場深度研學之旅。此趟研學旨在深入了解德化“母親山”戴云山的生態建設成果、保護現狀及其蘊含的綠色發展智慧,結合德化當地陶瓷文化的創新形態探尋,為專業學習注入新動能。
戴云山山脈作為福建兩大山脈之一,素有“閩中屋脊”之稱。戴云山生態博物館分為“三山解讀、植被群落、動物資源”等八大主題展區,綜合展示了戴云山的生態特色、地貌景觀、資源特色等內容。

圖為實踐隊探討戴云山的范圍 (林海燕 供圖)
在“植被群落”區,實踐隊近距離觀察了南方紅豆杉、鐘萼木等重點保護植物的葉與種子標本,并結合植物病理學等專業知識,就珍稀植物的保育價值、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以及潛在的病蟲害風險與防治策略展開了熱烈討論,強化了對生態保護緊迫性的理解。

圖為實踐隊在近距離觀察標本 (黃丹楓 供圖)
進入“動物資源”區,實踐隊立刻被一面蝴蝶與蛾的標本展板吸引。隊員們結合扎實的昆蟲分類學知識,興致盎然地辨識、討論蝴蝶與蛾類的分布特點、物種鑒定特征及其生態位。其中,金斑喙鳳蝶備受關注。金斑喙鳳蝶被譽為昆蟲界的“大熊貓”,有“夢幻蝴蝶”“蝶中皇后”和“世界動物活化石”之美譽,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戴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其較為穩定的棲息繁衍地之一。館內展示了精美的金斑喙鳳蝶主題德化白瓷藝術品,令隊員們驚嘆不已。該作品匠心獨運,精準捕捉并呈現了蝴蝶的觸角弧度、翅膀紋路等細節,詮釋了德化“中國白”對“自然之美”的再現,展示了德化將生態文明思想融入陶瓷藝術的創新實踐,將昆蟲的文化價值與美學傳播提升到了新高度。

圖為實踐隊在觀看并討論蝴蝶與蛾類的物種鑒定特征 (蘇永康 供圖)
圖為金斑喙鳳蝶主題德化白瓷藝術品 (黃丹楓 供圖)
此次研學是實踐隊結合專業知識探尋陶瓷文化的重要環節。通過此次研學,實踐隊員們深刻認識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地方特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巨大潛力。實踐隊隊員表示,金斑喙鳳蝶在陶瓷上的藝術新生,啟發實踐隊思考植保人如何在新時代利用新載體、新方式講好生態故事、助力綠色發展。(通訊員 龍晶)

圖為實踐隊在戴云山生態博物館前的合影 (蘇永康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