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福建農林大學鄉村振興學院赴屏南縣村頭村IP打造實踐隊召開首次工作會議,正式拉開暑期社會實踐序幕。會前,團隊負責人包老師為每位隊員準備了祈福條,以"起"即"祈"的深刻寓意,既象征著實踐工作的美好開端,又寄托著對鄉村振興事業的誠摯祝愿。會上,包老師系統梳理了村頭村特色文化資源圖譜,創新性地提出了IP打造的整體構想。會議重點推介了以"小小村官"為核心形象的IP設計理念,該方案深度融合當地獨具特色的"福文化"與"僑文化"底蘊,巧妙結合"吃百家飯"等傳統民俗元素,構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標識體系,為后續鄉村振興品牌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文化根基。此次工作會議不僅明確了實踐隊"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工作主線,更通過系統化的IP策劃為村頭村特色文化品牌的孵化和推廣。

游百福園,福氣滿滿:
兩名志愿者帶領我們走進了村頭村的“百福園”,這是一處承載著鄉愁與祝福的寶藏地。園內鐫刻著數百個形態各異的“福”字,這些“福”字出自歷代帝王、名家及文人墨客之手,傳承和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到書法藝術的魅力。
漫步青石板路,觸摸斑駁的福字雕紋,既能感受村民對美好生活的質樸祈愿,也能領略鄉村振興背后的文化匠心。這座小園,不僅是村民的精神家園,更是傳統村落煥發新生的縮影。

偶遇童趣:鄉村樂園里的幸福密碼
傍晚的微風里,村里的小廣場成了歡樂天地。即使交通不便,村頭村也依舊為孩子們搭建了基礎娛樂設施,體現了“愛幼”的傳統美德。
這些不加修飾的快樂,讓“三下鄉”不止有調研與實踐,更有和村民們共情的溫度。村頭村的每一幕,都在教我們讀懂“平凡里的珍貴”。

橋畔相遇暖人心亭中暢談話鄉情
我們在兩名志愿者引導下走進村頭村,開展鄉村調研活動,途中與村民的相遇,成為此次走訪中最動人的片段,精通屏南話的隊友,也方便了彼此之間的交流。沿村路前行,行至穿村而過的橋時,村民笑著談家常,志愿者和我們向他們打招呼,村民們立刻熱情回應。我們深切感受到,鄉村的溫度不僅藏于山水間,更飽含在村民們的淳樸與熱忱里。這種獨屬于未商業開發的人情味,正是復制粘貼的網紅古鎮所欠缺的。

隨著對村情村貌的深入了解,隊員們也迅速從學生身份轉變為扎實的實踐者。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雙手捧起每一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