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多所高校陸續開展心理健康促進活動,通過課程改革、朋輩支持和數字化服務等方式,積極構建大學生心理支持網絡,幫助學生應對學業壓力、人際交往和未來規劃等多重挑戰。
在北京某高校舉行的心理健康月活動中,學生們體驗了正念減壓工作坊、團體輔導和藝術治療等創新形式。該校心理健康中心主任表示:“我們注意到大學生面臨的壓力源日趨多元,需要提供更加個性化、便捷化的心理服務。”
一項覆蓋全國20所高校的調研顯示,約八成學生表示曾在大學期間經歷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其中學業壓力、職業發展和人際關系位列前三位。與此同時,超過75%的學生認為學校提供的心理服務“非常有幫助”或“比較有幫助”。
為更好地滿足學生需求,多所高校推出了創新舉措。南京某大學開發了心理健康AI助手,提供24小時在線咨詢;廣州高校則推出了“心靈伙伴”計劃,培訓高年級學生為新生提供心理支持。
專家建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需要學校、家庭和學生多方共同努力。學生應當學會識別自身情緒變化,主動尋求幫助,同時建立健康的生活作息和社交圈。
隨著新學期來臨,各高校心理中心提醒學生關注自身心理健康,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資源和服務,共同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