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美國工廠》有感
紀錄片《美國工廠》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為背景,講述了通用汽車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工廠倒閉,整個社區陷入蕭條,當地工人們大量失業,此時中國福耀玻璃集團接手已經廢棄的汽車工廠,并將其改造為玻璃制造工廠,重新雇用當地工人的故事。在生產過程與工廠管理過程中,中美兩國的文化沖突問題展現得淋漓盡致。而這讓我也產生了對不同差異下的經營模式產生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在紀錄片《美國工廠》中,對被調往美國工廠工作的王員工采訪時他說到“工作時沒有過多顧慮,就是把事情做好”。而對于美國員工來說,他們覺得不是上級讓做什么就做什么,他們有自己選擇的自由,也會去問上級為什么這樣做,而中國員工一般不會對上級產生質疑。另外,在曹董事長去到工廠視察的時候,中國工人是列隊歡迎表示對上級的尊重,每個中國員工對曹董事長的稱呼都是十分敬重的,其他助理和負責人在跟隨曹董事長視察的時候都是站在他身后,對話語氣也是較為謙卑,表示對上級的尊重。而美國工人在稱呼曹董事長的時候,一般有直呼“Mr.Cao”或者是“Boss Cao”幾乎不帶尊稱。美國的主管在于曹董事長談話時通常是面對面而談,有問題會直接表達不像中國人一樣委婉。這些都體現了中美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等級與距離的差異。
紀錄片中工會是一個沖突點,曹董事長及中方的管理者拒絕美國工會進入,而美國工人有部分人希望工廠設立工會。從這里也充分體現了,中國是注重集體利益的,個人為集體服務是天經地義的事。而美國的工會追求的是保護工人的個人利益,從某種角度來說,美國工會是站在集團的對立面的,工會的建立必定會引起沖突。這也體現了中國是以尊重整體為宗旨,美國是以尊重個體為出發點的差異。因此福耀集團的董事長明白了對待美國工人必須要以鼓勵為主,并且注重對他們付出的努力做出反饋,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被肯定,是有成效的
,在圣誕節的時候將所有人組織起來,一同和員工慶祝,并且能夠及時給員工獎勵,從而使得美國員工更加團結,更加努力工作。
紀錄片《美國工廠》向我們展示了中美文化在企業管理以及人們日常交際的不同以及因文化差異帶來的跨文化交際沖突,然而福耀集團在美國俄亥俄州設立的玻璃廠最后也排除萬難逐漸開始盈利,形成了一個好的結局。這樣的好結局也表明了文化間的差異不是堅不可摧的,對待任何文化都應該主動去了解并學會尊重和包容。跨國企業應該正確認識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了解形成差異的原因,尊重其文化習慣,入鄉隨俗,努力提高自身文化適應性,以減少和避免跨文化交際沖突。
作者:胡澍山 來源:塔里木大學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山谷回聲里的人生真諦
- 生活的智慧往往藏在最樸素的現象里。愿我們都能做那個在山谷中播撒善意的人,相信所有的真誠與溫暖,終會化作悠揚的回聲,縈繞生命的旅
- 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