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是中國古代文人傳奇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國四大古典戲劇之一。它由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記》所述故事編成,是中國戲曲史上積極浪漫主義的杰作。
戲中女主角杜麗娘是太守之女,為父母老來得子,夫婦二人對她雖百般疼愛,但始終遺憾杜麗娘女兒身份。杜麗娘生為女子,被剝奪了自由的權利,甚至連在自家的后花園游玩都要受到限制,所以當她在園中看到鮮艷明媚的花朵之時,才心生傷感說到:“原來是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諸于斷井殘垣。”父親請來先生教麗娘讀書,一首《關雎》勾起麗娘心中愁緒:“常觀詩詞樂府,古今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誠不謬也。”而面對侍女春香的夸贊,麗娘心中喜悅,卻又想到這如春光般明媚的容貌無人欣賞,又頓感落寞。
回到繡房,杜麗娘心情仍不能平靜下來。她想起自己常看的詩詞戲曲,古代女子因春生情,遇秋成恨,這話一點也不錯。《題紅記》中韓夫人借紅葉傳達心事,結果得遇于郎;《西廂記》中張生偶逢鶯鶯,以琴聲互通情意。這些才子佳人,大都先是密約幽會,幾經波折,最后結成美滿夫妻。我杜麗娘生于名⻔宦族,正值青春年華,不能早成佳配,實在是虛度青春。光陰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可惜我杜麗娘空有花容月貌,誰料命運卻如飄零一葉。杜麗娘只覺得內心有一種青春的激動,心緒煩亂得很。她想到自己生⻓在官宦人家,父母總想為她在名門貴族中擇偶。可是名門貴族里未必有好姻緣,徒然斷送了大好青春。自己的滿腹心事有誰能夠知道呢?只有含羞不語,美夢難尋,和春光一樣默默流逝。
就在此傷春感懷之時,杜麗娘在園中做了一個夢,夢里遇到一個清朗俊秀的書生。在這園中繚亂人心的春光無限,俊秀的少年折下一枝柳上前對杜麗娘說道:“恰好花園內,折取柳半枝,姐姐你既淹通書史,可作詩以賞此柳枝乎?”夢里不知身是客,杜麗娘為眼前的書生著迷,又聽書生嘆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閑尋遍,在幽閨自憐。”杜麗娘因此視書生為自己的知己,于是跟著他轉過芍藥欄前,緊靠太湖石邊,“忍耐溫存一響眠”。
杜麗娘及笄之年,情竇初開,渴望能夠向“雎”“鳩”鳥一樣獲得愛情,而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不能自專”,因此產生愁思,致使柳夢梅入夢,令她得到心靈的慰籍和暫時的欲望解脫。因春心而有春夢,夢來有因;只要春心不減;則夢去不遠,猶可追尋。這篇《驚夢》就為后面的的《尋夢》留下了伏筆。《驚夢》是《牡丹亭》的重頭戲。雖則只是一次賞春游園,對杜麗娘來說卻是一個盛大的節日。這哪里像是游園,簡直就是參加婚禮。一旦走進花園,走進春光,走進自然,杜麗娘馬上得到了美的擁抱;而一旦走進夢想,走進幻境,她又得到了愛的擁抱。從此,她就開始了對愛和美的不懈追求,哪怕要經過千難萬險,哪怕要歷盡九死一生,她都不會改變,不會退縮,不會放棄。杜麗娘因難忘夢境,頻頻尋夢,致使情感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最終抑郁成疾。杜母深知其中緣由。她知道倘若為杜麗娘尋找一門親事也許可以治其相思之病,但礙于體面,她寧愿看著杜麗娘為情而死。這體現出封建思想對女性殘忍的束縛,以及對女性個性自由的強力禁錮。杜麗娘之死,實質上起源于封建壓迫中不能自由戀愛的痛苦,又終于封建壓迫中恥于“私相授受”的思想束縛。但麗娘為情而死,也深深體現了她對自由和個性解放的追求。麗娘雖為情而死,但在追求欲望的同時恪守倫理,談及婚嫁之時也保持理智,體現了她兼具至性至情與理性思考的人物特點。
人的“情”與“欲”息息相關,相生相克,情感之欲、肉體之欲、飲食之欲和物質之欲……追其本質都是人心中的一種貪戀。杜麗娘為情而死說到底是一種“縱情””縱欲“的結果。雖然在美學上給人一種眩惑感,但始終間雜著一種盲目性,缺乏一種沉思與考慮盡管人生如夢,在當今世界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我們應該克制自己身上的俗氣,尋求一種圣人哲學的氣度,也就是說:人應該放在一些不合時宜的貪戀,用一種情感的自律來約束自我,節制自我,避免成為欲望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