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師范大學的校園里,有這樣一位青年教師,他以勤勉的態度和創新的思維,在語言文字學領域深耕細作,同時以滿腔的熱情投身教育事業,用知識和智慧照亮學生的學術之路。他,就是呂炫老師。2月26日,“師道薪傳”團隊有幸對呂炫老師進行了專訪,聆聽了他關于學術研究、教育教學的思考和感悟。
扎根學術研究:探索語言文字的奧秘 “學術研究,求真為本,非虛構之想,亦非離文之談。”采訪伊始,呂炫老師便以這句話表達了他對學術的態度。從碩士階段到博士階段,他一直專注于漢語史研究,深耕語言文字學領域,并參與多項國家級重大課題。他表示:“語言文字研究不僅僅是對歷史語言現象的梳理,更是在理解和構建文化根基。”
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呂老師始終堅持“勤學篤行”的原則,他強調基礎的重要性,同時鼓勵創新思維。他敏銳地捕捉學科發展趨勢,與時俱進地運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工具開展研究,讓傳統語言研究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面對人工智能對學術研究的影響,他坦言:“AI可以輔助分析,但真正的突破仍取決于人的思維能力。”
教學相長: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在教學方面,呂炫老師同樣秉持“求真務實”的理念。他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著力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他認為:“真正的學問不在于記住多少,而在于能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因此,他在課堂上常常拋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并鼓勵他們閱讀經典文獻,訓練邏輯分析能力。
“課堂不僅是知識的傳遞場所,更是思維碰撞的空間。”呂老師強調,他希望學生能夠跳出課本的限制,主動探索問題的多種解法。他鼓勵學生運用現代科技工具輔助研究,但始終提醒他們保持獨立思考,避免被數據表象所迷惑。“扎實的基礎與獨立的思考同樣重要,只有掌握足夠的知識,才能形成真正的見解。”
學術反哺社會:以教育傳承文化價值 在推動學術發展的同時,呂炫老師始終關注教育的社會價值。他倡導“研究融入教學,教學回饋社會”,希望自己的學術成果不僅能豐富學科體系,更能對社會發展有所助益。“學術研究的意義,不僅僅是發表論文,而是為社會提供有價值的知識體系。”
此外,呂老師也深知當前學生面臨的學習壓力,很多人習慣于碎片化閱讀,缺乏系統性學習。他特別強調精讀的重要性,建議學生制定系統的學習計劃,通過深度閱讀和課堂討論真正理解知識。“真正的成長,不是追求速度,而是積累深度。”
呂炫老師以“勤學篤行,求是創新”詮釋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在學術領域,他孜孜以求,不斷探索未知;在教學崗位上,他以學生為中心,激發思維火花。他不僅照亮了學術研究的前路,也在教育的沃土上培育了一代代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青年學子。正如他所言:“教育的意義,不在于告訴學生標準答案,而是引導他們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圖1“師道薪傳”團隊成員采訪呂炫老師
文/賈麗雯 圖/滕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