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2日早晨,風和日麗,秋高氣爽,廣東財經大學中國文明史1


班學生迎來了開學第二課。與傳統教學相比,黃厚珍老師的課堂顯得別具一格。

別開生面
課堂伊始,黃老師并沒有急著傳授新課,而是繞著教室走了一圈,隨機邀請了幾位同學談談上節課所講的知識點以及印象最深的地方。其中有同學提到,老師所提的“錄音和拍照就像筷子和碗”令其印象深刻。的確,黃老師一直向同學們強調:當前時代已從PGC(Professionally-produced Content,專業生產內容)轉變為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成內容),鼓勵同學們要積極拍照和錄音,樹立推文意識,向同學們灌輸了“輸出倒逼輸入”的教學理念。與傳統課堂不同,在黃老師的課上,你可以自由走動對課堂內容進行拍照,同時簽到也別具特色,同學們只需上傳課堂現場照片到群相冊即可完成簽到。黃老師告訴同學們:“學習中國文明史要學會用新媒體推廣,用不同的媒體傳播知識。”將課堂內容分享到新形態媒體上,不僅可以讓同學們鞏固所學的知識,加深印象,還可以滿足社會上對大學生活的好奇與期待。黃老師為此還引用了他導師的話:“人家把你從前門推出去,你也要從窗外爬進來。”喻指同學們要主動積極參與課堂,拍照記錄,推動拍照和錄音這兩個基本技能的鍛煉。大家紛紛受到鼓舞,依次走到前門進行拍照記錄。
非遺傳播
課上,黃老師還給同學們展示了惠州龍門永漢本地的非遺土特產,如六暗貢筍、腐竹等,并向同學們拋出了一個問題:“大家看看這土特產有什么問題嗎?”有同學迅速發現了問題,舉手回答到:“包裝!”沒錯,黃老師告訴大家,因為這些土特產包裝簡陋,缺少附加值,因而賣不到高價值,本是綠色健康、高營養的非遺產品卻銷路不暢,無法發揮最大價值。因此,黃老師啟示同學們,學習中國文明史時要通過新媒體把非遺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知曉。
運用邏輯思維學習
黃老師先是從兩個維度對中國文明史進行論述:一是philosophy behind history(歷史背后的哲學),即是move、change、develop(運動變化發展)和inter connection(普遍聯系),啟示同學們要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和思維方法學習中國文明歷史,正如學習北京人時面對“北京人是捏造出來的嗎?”這類發問,要能判斷并辨別出這是唯心主義的說法,是不科學的。二是science behind history(歷史背后的科學),黃老師笑著告訴同學們,“歷史本身是一門科學”,研究歷史時要多思考“如何理解知識點?”“如何用該知識來解釋我們今天?”此類問題,從文獻記載、考古發現等多個渠道豐富和擴展知識點的內涵和外延。隨后,黃老師向同學們總結到,學習中國文明史時要多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等邏輯思維方法,多思考哲學三問,如人類思考宇宙起源時,設想宇宙大爆炸即是邏輯思維方法的體現。如此,我們學習時方能明確使命,不容易迷失方向,正如黃老師所說的:“你們聽完我的課后,Don’t need confusion(不會也不需要感到困惑)”。
巧學習悟歷史
黃老師告訴同學們,“理解文明的起源(origin),首先要理解人類的起源。”我們每個人都是人類的縮影,理解文明歷史實際上也是在理解我們自己,我們要學會把知識與我們自身聯系起來,從基因學的視野去感知和理解。如學習原始人時我們可以聯想我們的祖先,想象當時的生活場景,與自身聯系起來。接著,黃老師向大家介紹了C-14測定法,這是一種測定古遺址年代的方法,測年范圍為5萬年以內。黃老師提高音量,笑著說,“大家不要死記知識”,不能只知道C-14測定法的名稱,卻不知曉它的原理,“學習中國文明史時要追根溯源,力求透徹理解。”大家聽后感觸頗豐,紛紛拿筆記錄。
隨著下課鈴的響起,中國文明史開學第二課也走向了尾聲,同學們將運用黃老師所講述的邏輯思維方法在中國文明史的學習道路上乘風破浪,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