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數字經濟發展迅猛,成為促進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女性作為我國實現高質量就業的重點群體之一,在穩定我國就業和維持社會和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數字經濟對我國就業尤其是女性等弱勢群體就業具有雙重效應。因此,本項目將研究數字經濟發展背景下女性群體就業的現狀,探究數字經濟對就業主力軍女性大學生群體就業選擇的影響,探討如何更好發揮數字經濟對女性就業的創造效應。
《2022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求職時61.2%的女性被問及婚育問題,比例高于去年和男性。38.3%的女性認為婚育影響職場前景,遠高于男性的17.9%。此外,11.9%的女性因性別問題升職加薪受阻,略高于男性的10.3%。這意味著,和職場男性相比,婚育、性別問題為女性的職場發展帶來更多困擾。
然而,數字經濟的發展使得工作崗位對體力的要求降低,對社交、情商、溝通等軟實力的要求增加,增加了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的價值,為女性開創新的就業領域和空間,給女性帶來職場的新機遇。中國人民大學2020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平臺農村淘寶店主中女性就業規模達到 2358.624 萬人。

研究小組決定從微觀數據出發,根據中國綜合社會調查2021年搜集到的數據,建立具體模型,分析數字經濟與女性就業的相關關系。從微觀整體到特殊個體,在前期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女大學生主體在調研群體中的顯著不同,進而針對該主體展開進一步的研究,得出數字經濟背景下女性的就業現狀及其對女大學生群體就業選擇的影響。
按照調研行程的安排,在實地調研過程中小組成員主要前往被調研地實地訪談該校女大學生,了解不同高校、不同學歷、不同專業的女大學生關于“數字經濟對就業選擇的影響機制”的看法。此外,小組成員通過訪談女性就業和數字經濟領域的相關人員,從更專業的角度豐富調研數據,能夠更好地幫助小組成員理解數字經濟與女性尤其是女大學生就業的關系。


3月7日上午九點,小組全體成員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北門集合,分別在文瀾樓、文波樓和文泰樓隨機采訪女大學生,了解她們對當下數字經濟與就業的態度。下午兩點,小組成員按約定前往文泉樓采訪王愛君老師。王愛君老師的研究方向為西方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女性主義經濟學,她從女性就業的角度對我們的調研提出了建議。下午四點,葉琴老師接受了我們的訪談。作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學教研室主任,葉琴老師從數字經濟的角度回答了我們調研過程中遇到的疑問。
自本學期開學以來,項目小組在基本確定調研的基礎上前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展開實地調研。在項目小組實地調研過程中,為確保資料的保存,專人負責錄制實地調研視頻。在實地調研結束后,小組成員分別進行不同工作的數據整理及統計工作。為確保足夠的數據樣本,項目小組在實地調研工作中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發動各大高校女大學生群體填寫問卷。本次調研取得了良好成效。

為了解女性就業現狀以及數字經濟時代下女性就業的不同影響因素,補充調研結果,我們利用八爪魚軟件對百度、知乎、騰訊新聞、新浪網等網站中關于“數字經濟 女性就業”的內容進行數據挖掘,繪制成詞云圖。

詞云圖中“女性”、“就業”、“數字”“經濟”四個詞匯的顯著突出,凸顯了研究的核心議題,即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女性就業問題;“直播”、“人工智能”等詞匯的出現,體現了數字經濟和新技術在女性就業中的重要地位,這些新興領域不僅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也對女性就業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家庭”這一詞匯的出現,揭示了家庭因素在女性就業決策中的重要角色,我們需要關注女性在家庭和職場之間的平衡問題,探討如何更好地支持女性在職場中的發展,同時保障其家庭生活的和諧與幸福;“靈活性”這一詞匯也值得我們關注,在數字經濟時代,工作形式的靈活性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機會,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如何利用這種靈活性,為女性創造更加友好的就業環境,促進女性的職業發展。
在中國乃至世界人口結構中,女性人口的勞動參與率較低,因此,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率可以帶來新一輪的經濟增長。同時數字經濟時代更強調溝通、分享、連接等特點,與女性更細膩敏感、更有同理心、溝通能力更強等特質天然契合,這使得女性群體能夠與數字經濟高度契合,成為新時代下亟待開發的人口紅利。
本項目著力研究數字經濟與女性就業的關系,希望通過分析數字經濟背景下影響女性就業的種種因素,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意見,能夠深入了解女性在數字經濟時代的就業現狀,幫助女性更好地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需求,通過多種途徑提升女性就業質量和數量,激發女性就業人口紅利,助力實現性別平等和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