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有無數的英雄先輩告訴我們什么是愛國。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向我們展示,給我們做榜樣。而如今,我們往往把愛國掛在嘴邊,卻不知道什么是愛國。也許你經常在朋友身邊督促他們愛國 ,讓他們買國產手機,用國產車。只要用的不是國產就會遭到嫌棄,埋怨。在你仔細反思下,會發現這樣是自私的,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得權利,而選擇更好的也是每個人都會選擇追求的。我們所認為的愛國似乎是錯誤的,愛國并非說出來得,是做出來得。靠說出來的是愛國宣傳,所能做的是我們愛國的重要體現。努力學習工作是愛國,做好自己不給社會帶來麻煩也是愛國。
我的定義之中愛國就是無論在何時何地都為自己的國家所著想,在國家危亡之時,可以放下當下為國家所奉獻。在國家需要你的的時候,無論在多遠的地方 ,無論身處何職都會回到祖國接收應召。
但是,愛國既需要情感的基礎,也需要理性的認識,更需要實際的行動。愛國不是簡單的情感表達,而是一種理性的行為,要講原則、守法律,以合理合法的方式來進行。只有把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始終做到愛國的深厚情感、理性認識和實際行動相一致,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才是真正的愛國者。
曾有那么一個愛國英雄--楊靖宇他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饑。 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諸如此類的愛國英雄數不勝數,他們將愛國情懷上升到名族,以身相獻。
我們出生在這和平時代,沒有武器橫掃的戰爭,卻有一場又一場的沒有硝煙的戰爭。自03年肺炎以來,人們對傳染病都存在畏懼之心。然而這一天來的卻很快。2019年新冠的,讓恐懼再一次盛行。鋪天蓋地的新詞條“人傳人”“核酸”“隔離”,人心惶惶。這時,中國作為一個首次面臨疫情的國家,以一個大國姿態向全世界展示了疫情防控的重要性。
抗疫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剪影,它可歌可泣、可圈可點,也無堅不摧、無往不勝。冬末春初的這場疫情,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是在這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疫”中,孕育并誕生了偉大的“抗疫精神”,有攻堅克難的奮斗與斗爭精神、有積極作為的責任與擔當精神、有充滿信心的樂觀與團結精神……。
正是這些“抗疫精神”,才讓疫情形勢出現了積極向好態勢,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同樣需要“抗疫精神”,因此,廣大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干部要把“抗疫精神”融入到基層中,身心皆到基層,奮力書寫心中所向往的“詩和遠方”。在抗擊疫情中,各級黨委和政府積極響應黨中央的統一部署,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持聽從指揮、步調一致,科學調度,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各級領導干部堅守崗位、靠前指揮,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
廣大黨員干部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跑在前面、沖到一線,沒有黑白天,工作連軸轉,發揚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精神,有的甚至倒在了防控一線,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越是滄海橫流,越見英雄本色。這其中最真實的情操就是愛國主義的家國情懷。愛國主義始終是奔涌于中國抗疫全程的思想主潮,愛國主義精神始終是貫穿抗疫斗爭的精神紅線。
在危險并嚴酷且殘忍的疫情之下,他們用自己的行動保護了我們。這是 90后、00后醫務人員的愛國精神,面對整天穿戴的防護服,他們用筆在背后寫著互相鼓勵的話語。連續高強度的工作,他們依舊堅持在工作崗位。
價值觀自信是保持民族精神獨立性的重要支撐,自信才有執著的堅守和自覺的踐行。增強價值觀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和追求,更是中國人民共同愿景的寄托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