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開展“羨林大講堂——氣候變化與人類有序適應”報告會
為鼓勵學生加強理論研究和學術創新,拓展學生視野,進一步提高專業素養,11月15日,由地理與環境學院承辦的聊城大學第七十七期羨林大講堂于東校區4#B208舉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實驗室副主任、博士生導師趙天保應邀做客本期“羨林大講堂”,以“氣候變化與人類有序適應”為題做了精彩報告。本次報告會由地理與環境學院副院長湯慶新主持。
趙天保以全球水文氣候和干旱變化觀測模擬及估計為主題,以自身經歷為切入點,分享了家鄉過去生活水資源的貧瘠情況,列舉說明了歷史上最嚴重的幾次重大干旱事件,激起同學們對本次講座的興趣。通過闡述全球干旱的研究背景,分析干旱年代尺度變化特征,深入淺出地為同學們講解了全球干旱的變化趨勢,他表示自1950年代以來,全球干旱面積擴大了近2倍,而干旱的頻繁發生和持續會造成水資源短缺、荒漠化加劇、沙塵暴頻發等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損失。通過介紹電影《一九四二》中河南大旱帶給人們的影響,更加形象地讓同學們認識到干旱所引起的糧食減產、次生災害、環境惡化等嚴重危害,引發了同學們的深思。同時他還呼吁同學們要珍惜愛護水資源,日常生活中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鼓勵同學們努力學習,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趙天保還為同學們介紹了最新研究中所提及的預估未來干旱因子變化的方法,此研究方法為干旱氣候變化的影響評估和適應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科學嚴謹地講解搭配形象明了的趨勢圖,將晦澀難懂的知識拆開給同學們講解,讓知識變得不再枯燥乏味。報告具有科普性和學術性,起到了思政育人的實效,同學們紛紛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開拓了他們對預測干旱等知識的視野。報告結束后,趙天保還鼓勵同學們交流討論,并對同學們的疑問做出詳細解答,促進了同學們的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湯慶新強調,作為地理學院的學生,不僅要關注世界環境變化趨勢,培養環境意識,更要積極主動了解當前科研進展,學習新的科研創新方法,拓展學術視野,學習學術創新邏輯和思路,努力提升自身學術素養。他鼓勵同學們之間加強學術交流與溝通,要珍惜每一次聆聽科研報告會的機會,提升學院學術氛圍,為保護環境和創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而努力 。
此次報告會內容豐富,觀點新穎,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有利于加強同學們的知識儲備,幫助同學們更加深入了解當今世界的環境現狀,培養同學們保護環境的意識,涵養了新生們的科學素養,同時對地理與環境學院優良學風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趙天保: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干旱氣候變化機理、歸因和預估、水汽變化及其區域氣候效應、陸-氣相互作用、氣候資料均一化研究。先后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20余項。目前已發表論文90余篇(其中SCI論文70多篇),相關研究成果還入選第十五屆(2019)北京優秀科技論文,并被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AR6)所引用。擔任中國氣象局高價值氣象數據產品專家庫成員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
作者:楊愷悅 來源:聊城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