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成大學生社交“新寵”建議適當參考別太較真
“我是很典型的e人,歡迎大家跟我做朋友!”“我是i人,有點社恐。”記者走訪發現,這樣的對話,在最近的大學校園很是風靡,成了新生之間打招呼的新招式,原來一板一眼的“你好我叫XX來自XX”開始變成“你的‘MBTI’是什么?”
揭秘“MBTI”
“e人”還是“i人”
大學生所說的“i人”“e人”來源于一個名為“MBTI”的性格測試。該測試于近幾年火遍全網,在年輕人之間迅速掀起一股新熱潮,網絡上關于不同人格類型的段子、分析也不斷涌現。很多年輕人選擇通過知曉對方的“MBTI”來打開話題、拉近距離。
什么是“MBTI”?“i人”和“e人”又分別指什么?據了解,“MBTI”又叫“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是一種人格類型理論模型。它從4個維度劃分出16種人格類型,并以4個維度中2種類型的英文縮寫來為16種人格命名。測試者們通過回答大量問題,最終得出自己的性格類型。“i”和“e”分別對應“MBTI”性格測試中的兩種大類型,“i人”指內傾型,更為關注自我的內部狀況;“e人”指外傾型,會將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通俗來說,“i人”和“e人”分別對應“社恐”與“社牛”。
對于“MBTI”,不同人有著不同看法。 “我覺得‘MBTI’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的性格特征,只要了解我的人格類型就能知道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揚州大學大四學生顧欣欣認為通過“MBTI”,能幫助她迅速地辨別對方性格,從而判斷自己能否與其成為好朋友,“我是‘ESFP’即表演者,會很外向,與大部分人都很容易相處。但也有大學生表示,這種測試和之前流傳的12星座差不多,圖一樂而已,結果不具備太大參考意義。
記者調查
“MBTI”成“敲門磚”
記者了解到,盡管對“MBTI”態度不一,但在新生之間,通過“MBTI”打開話題的現象已屢見不鮮,沒做過測試的人也很樂意被同學所推薦嘗試。“剛入校,一切都很陌生。大家難免有些拘謹。但是了解到對方的‘MBTI’類型后,就能迅速打開話題。如果恰好碰到同類型的,就會格外興奮。”揚大新生小喬告訴記者,她和舍友都來自不同地方,雖然一開始見面比較拘束,但在知道都是“i人”后瞬間就建立起無形的默契,“我們幾個都相對比較內向,喜歡安靜,感覺今后的大學時光應該能相處愉快。”
揚州市職業大學新生小齊在面對采訪時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我們宿舍里3個‘e人’1個‘i人’,平時也會相互尊重,對于比較內向的人,也會充分考慮其心理,做到不過分熱情以給對方造成負擔。”
對于新生來說,“MBTI”是他們認識舍友、新同學的“敲門磚”;對于老生來說,通過“MBTI”能更快地了解對方,融入集體。“我覺得‘MBTI’是當下大家增進了解、拉近距離的‘神器’。”顧欣欣說,她感覺給人格進行分類是一件特別好玩的事情,因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好奇自己或他人潛藏在人格意識里的真實性格。
專家建議
適當參考 別太較真
“我在最近的工作中也發現,目前年輕人確實比較關注這些。”豁然心理咨詢中心主任、資深心理咨詢師朱佳認為,“MBTI”作為人格分析的一種,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在大學新生期間作為“破冰”神器,確實也能快速打開話題,拉近彼此距離。
但她同時也指出,測試結果在一段時間內效度不錯,長久而言可能可信度一般。“不同人生階段做測試,結果是會隨之改變的,過于相信只會限制自我認知,使得對他人認識也流于片面。”朱佳表示,即使是國際權威的心理學自評量表,在臨床上也只能作為重要的參考項。所以,這類人格測試可以用來了解當前階段自身特點,但若將其當作恒定不變的結論,也許會故步自封。“如果嚴格將‘MBTI’用于交友、交往的準入或衡量標準,將會有失望風險。”朱佳提到,自己接手的案例中就有“MBTI”結論本該契合的愛人或朋友在生活相處中爆發沖突,頻頻爭吵。
對此,朱佳提醒同學們,不要因為“MBTI”分類而產生太多“心理暗示”,給自己或他人打上永久“標簽”,不可被測試結果牽著鼻子走,限制了對自我的覺察、嘗試、探索與發展。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 地理與環境學院召開2023級新生見面會
- 金秋時節,碩果飄香。9月2日晚,地理與環境學院于東校區4#C301、4#C303、4#C306召開了2023級新生見面會,地理與環境學院2023級新生班主
- 09-20
- 大學生二次入伍再續軍旅夢
- 9月12日,廣西師范大學為2023年秋季從學校光榮應征入伍的20名大學生舉行歡送會。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