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月,犯罪嫌疑人胡某某成立四川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伙同17人專門針對在校大學生、應屆畢業生和有培訓需求的應聘人員,在求職平臺上大肆發布虛假高薪招聘信息,通過一系列套路、陷阱,詐騙400余名求職大學生,涉案金額達131萬元……這是四川公安機關重拳打擊、近期破獲的一起涉大學生就業創業相關犯罪的典型案例。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壓力逐漸增大,風險點逐步增多。”省公安廳經濟偵查總隊偵查三處陳增莉介紹,一些不法分子不斷翻新作案手法,以“高收入、高回報、免費培訓”為誘餌,有的騙取“服裝費”“體檢費”“中介費”;有的誘騙大學生“高息網貸”支付上述費用;有的以創業項目為名,引誘、強迫大學生參與傳銷、刷單、洗錢等非法活動,設下各種創業就業陷阱。
為保護大學生就業創業合法權益,去年11月,四川省公安廳部署全省公安機關開展集中打擊專項行動,多措并舉、精準發力,重點打擊以就業、創業、招聘、培訓、介紹工作為幌子,對大學生群體實施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組織領導傳銷活動、詐騙、合同詐騙、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等涉大學生就業創業陷阱相關犯罪。
據了解,在打擊涉大學生就業相關犯罪方面,全省公安機關主動作為,成功偵破了一批重大案件。去年11月,成都公安機關破獲一起以“國家項目”“陽光工程”向國家納稅為幌子,誘騙參與人繳納“入門費”,通過發展下線獲取提成的組織、領導傳銷案,抓獲骨干成員。由于參與者中許多為在校大學生和應屆畢業生,公安機關對情節較輕和社會危害性較小的人員,依法進行了幫助教育和挽救。截至去年底,全省公安機關共立案偵辦招工類詐騙、合同詐騙、組織領導傳銷活動、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相關犯罪案件177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05人,涉案金額7045萬元。
【新聞鏈接】
@大學生就業創業路上要牢記“六防三要”
四川公安結合發生在大學生身邊的常見多發易發案例,梳理總結出“六防三要”防范法,呼吁大學生在求職面試、就業創業、職業生涯中多注意避免踩坑。
六防:
一防招聘詐騙類陷阱。以高收入、高回報等進行包裝,引誘應聘者成為“免費”勞動力,再無故解聘;或以招聘為名,要求應聘者提供個人信息,借機對本人及其家人、親友實施詐騙;或以招聘需要資格證書為由,誘騙繳費參加線上培訓,即使成功取得證書也不會被錄用。
二防培訓貸、傳銷類陷阱。以只需要參加付費培訓、測試等為由,誘惑、脅迫應聘者貸款;或以招聘、創業項目為名,誘導、強迫應聘者參與傳銷等非法活動。
三防黑中介類陷阱。中介機構與不法企業串通,以報名費、介紹費、體檢費、押金等為名,向應聘者收取費用,再以各種理由不予退費。
四防非法試用類陷阱。無故延長試用期;或在簽訂聘用合同時只簽訂試用期合同,在試用期內不繳納社保只發放低廉的實習費用,試用期離職時要求本人承擔違約責任等。
五防虛假承諾類陷阱。誘導應聘者參加升學培訓、就業集訓營等,再以各種理由拒不退費;或以“幫忙找工作”等為名,騙取應聘者所謂“好處費”“打點費”后,以各種理由推諉甚至失聯跑路。
六防刷單炒信、跑分類陷阱。以不參加工作、邊玩手機邊掙錢、月入過萬為噱頭,誘騙應聘者參與刷單炒信、跑分等非法活動;或者誘騙應聘者在刷單炒信、跑分時繳納保證金,而后以各種理由拒不退款甚至關閉平臺隱匿。
三要:
一要提高防范意識。陷阱無處不在,意識不到就是最大的危險,大學生們應時刻保持警惕,三思而后行。
二要避免頭腦發熱。不要被高薪洗腦,天上不會掉餡餅,思考自己的能力能否配上那么高的薪酬。
三要增強法律意識。大學生在踏入行業之前,應當先多方探查此行為是否違法,如果發現違法行為應當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