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6成大學生喜歡中國藝術歌曲
中國藝術歌曲是當今各類聲樂比賽、音樂會中經常出現的曲目類型,走過百年發展歷程的中國藝術歌曲,涵蓋了中國古典詩詞歌賦的精髓,并與西方作曲技法巧妙融合,集詩歌、聲樂、器樂為一體,是進行全民美育、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載體。那么,中國藝術歌曲在大學生中的普及狀況如何?如何針對現狀讓中國藝術歌曲在美育工作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筆者開展了調查問卷與采訪相結合的調研,根據調研報告展開分析與思考。
結論一近6成大學生對中國藝術歌曲了解不多
筆者對首都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赤峰學院、呼倫貝爾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中南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北京體育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山東大學、山東藝術學院、菏澤學院、曲阜師范大學共16所高校的學生(包括音樂專業、初等教育專業、美術專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化學專業、數科專業等各類專業),采取問卷調查和采訪調查相結合形式,共發出調查問卷850份,收到回復779份。
調查顯示,對于中國藝術歌曲“了解很多,并會演唱”的同學比例為38.89%;“了解一點點”的同學比例為58.33%;而“不了解,聽不懂”的同學只占2.78%。
55.56%的同學既喜歡流行音樂也喜歡中國藝術歌曲;更喜歡流行歌曲的占22.22%,更喜歡中國藝術歌曲的占11.11%——前者是后者的兩倍。不過,喜歡中國藝術歌曲的同學總占比達到了66%,說明中國藝術歌曲在大學生中的普及具有較好的基礎。
在喜歡聽中國藝術歌曲的學生中,有74%是藝術專業的學生(不含音樂專業)。一位學設計的同學在采訪中表示:“我聽的歌曲種類很多,但是我會在創作的時候聽一些古典樂或者古詩詞改編的藝術歌曲,我感覺它們之間是相通的。藝術歌曲有那種線條感,聽起來很舒服,它們大多是柔美的,仔細聽其實剛柔并濟,總是能給我帶來創作靈感。”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藝術專業之間的互通性。
結論二9成同學更希望聽到歌唱家示范演唱
本次調研結果顯示,78.64%的同學通過“短視頻APP”聽到中國藝術歌曲——在互聯網時代,對于追求快時尚的90、00后,所接觸的音樂形式層出不窮,雖然短視頻工、APP對中國藝術歌曲存在展現不完整、不充分等問題,但對于豐富中國藝術歌曲的傳播途徑,確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有68.18%的學生認為,在學習藝術歌曲時,比較困難的是情緒、情感的表達,說明大學生普遍對中國藝術歌曲理解還不夠深刻。這個調查結果提醒高校的聲樂教師,應在啟發學生深入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緒、情感方面多一些手段與方法。
針對“如果有中國藝術歌曲講演會你會去嗎”這一問題,有55%的同學選擇“不會去”。而愿意去聽中國藝術歌曲講座的學生,最想聽到的內容是“歌唱家示范演唱”(91.67%),61.11%的同學希望聽到“藝術歌曲的百年歷程”,希望聽到“歌詞字句的解析”的有72.22%,希望聽到“詞曲作者的介紹”的有50%。
可見,作為最直觀的體現手法,“歌唱家示范演唱”在同學們心中的重要性最高、產生的效果最好,同學們傾向于通過聆聽歌唱家的演唱感受藝術歌曲的內涵。不過,了解詞曲作者背后的故事,可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因此,筆者建議,在對中國藝術歌曲的解析中,把歌唱家示范演唱和詞曲作者介紹相結合,效果更好。
建議
開放表演場地
豐富推廣形式
中國藝術歌曲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意蘊深遠、詩意盎然。無論是歌曲還是曲調,都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如果能在大學美育中推廣中國藝術歌曲,不僅能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激發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文化自信。
從此次調查結果可以看到,中國藝術歌曲在大學生中的普及程度可喜——在互聯網時代,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之下,仍有許多大學生喜愛中國藝術歌曲,證明推廣中國藝術歌曲教育的基礎是良好的。藝術給人精神引領、審美啟迪,可以讓藝術承擔美育的責任與義務,讓中國藝術歌曲在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筆者建議,應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豐富中國藝術歌曲的推廣形式。例如,在高校舉辦中國藝術歌曲講演會、專場歌唱比賽等活動,吸引更多不同專業的大學生走近中國藝術歌曲;將表演場地開放,邀請非藝術專業同學走進劇場,加深其對中國藝術歌曲的認識;將表演風格與流行音樂結合等多種音樂元素融入創作中,提高藝術歌曲的可聽性與吸引力,讓中國藝術歌曲在美育教育的平臺上不斷傳播、發展。
時間:2022-09-07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超6成大學生喜歡中國藝術歌曲
- 中國藝術歌曲是當今各類聲樂比賽、音樂會中經常出現的曲目類型,走過百年發展歷程的中國藝術歌曲,涵蓋了中國古典詩詞歌賦的精髓
- 09-07
- 射擊奧運冠軍楊倩成為大學生思政導師
- 9月5日下午,在該!鞍駱拥牧α俊毕盗袌蟾鏁,東京奧運會女子射擊10米氣步槍項目以及混合團體金牌得主楊倩受聘為該校大學生思政導師
- 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