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地方經濟發展史,傳承紅色經濟血脈,感悟不同歷史時期人民群眾的奮斗精神,碩5192班于10月13日在涵英樓組織開展了“家鄉黨史經濟故事分享會”。本次活動以“從家鄉發展看國家進步”為主線,通過三位同學對家鄉代表性工業、企業與區域發展歷程的深情講述,引導同學們從地方視角理解國家發展道路,在鮮活的鄉土敘事中感受黨的經濟政策與人民實踐的深度融合,增強歷史認同與時代責任感。
10月13日下午,“家鄉黨史經濟故事分享會”在涵英樓舉行。三位同學分別圍繞石家莊大興紗廠、江西新余鋼鐵工業及延安地區的經濟發展史進行了深情講述。
李賢同學以大興紗廠的百年變遷為線索,深情回顧了其在民族工業起步、戰爭洗禮、新中國成立及社會主義改造中的發展歷程。他指出,大興紗廠不僅是石家莊近代工業化的見證者,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推動工業發展中展現出的制度彈性與務實精神。他特別分享了工人們在艱苦條件下“三班倒”支援前線、技術人員改進工藝等感人事跡,強調其中蘊含的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氣質,對當代產業轉型仍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劉子悅同學聚焦家鄉新余,講述了一座城市與鋼鐵同頻共振的奮斗史詩。她回顧了“江鋼”“新鋼”在“三線建設”時期的艱苦創業,以及改革開放后的技術革新歷程。她指出,新余的崛起是國家工業布局與人民奮斗相結合的生動體現,鋼與火之中熔鑄的是一座城市產業報國的精神脊梁。這段歷史讓同學們深刻感受到,一座城市的命運始終與國運緊密相連。
李文娟同學則帶領大家回到延安,重溫那段“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歲月。她從大生產運動講起,延伸至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開放以來延安在農業、生態、能源等方面的探索與發展。她強調,“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是貫穿始終的精神主線,無論是南泥灣的開荒,還是新時代的退耕還林與特色農業發展,都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實踐智慧與人民力量。
分享過程中,同學們認真聆聽,積極思考,在每一段講述結束后展開交流。大家一致認為,這些真實的地方發展故事,不僅是黨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激勵我們這一代人繼續前行的精神資源。本次活動通過“小故事”展現“大歷史”,以“身邊事”觸動“青年心”,有效增強了支部成員對中國共產黨經濟實踐歷程的理解與認同,進一步激發了大家投身國家建設的使命感與青春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