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之日,萬物并秀。西安理工大學唐鼓拾音社會實踐隊懷著憧憬且崇敬的心情,來到西安城南的何家營村,向前輩們討教關于西安鼓樂的故事,品味中國古代音樂的悠揚。

演奏開始之前,實踐隊成員與非遺傳承人鄭亞福先生圍坐在一起,和他探討鼓樂在代代傳承中的堅守與熱愛。如果用一句話定義與鼓樂的關系,他說是一種精神的延續。是對鼓樂發自內心熱愛的精神,是從唐代傳承至今的延續。從英國音樂家沉醉的表情,到約旦世界文化聯盟上震耳欲聾的掌聲。比起其他華麗的辭藻,他想說,西安鼓樂真的很好,何家營鼓樂真的很好。

當我們問道怎樣與鼓樂結緣,鄭先生神采奕奕地回答:“任何一個何家營的人都會唱兩句,我們從小耳濡目染,每天都聽,每天都練。”信息慢速流通的年代里,上午上完學,下午干完活,音樂就是小孩最好的玩伴、大人最佳的消遣。或許所謂傳承,從不是刻意的 “拜師學藝”,而是一方水土里,一代人把生命的印記刻進下一代的血脈里。
他突然嘆了一口氣——現在的年輕人時間都擠得太滿了,沒什么學習鼓樂的時間和心氣了。由于缺少演出機會,鼓樂在大眾中知名度逐漸低迷,青年人對傳統文化沒有充足的認識,沒有建立起自信的文化認知,缺少文化認同感。這也是實踐隊的初衷,我們希望盡自己所能,讓大家認識到,傳統音樂不只存在于廟會和慶典,它們可以歡樂如《滿園春》、莊重如《玉門》、傷情如《雨霖鈴》,未來也會像流行音樂一樣,受大眾所欣賞,為民族之驕傲。

欣賞了如高山綿延,若流水嬋娟的鼓樂表演,實踐隊的探訪就告一段落了。笙笙不絕,仍綿延在耳邊;西安鼓樂的精神,將代代相傳。(供稿單位:西安理工大學“唐鼓拾音”實踐隊 編輯:王姿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