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為推動普通話普及與高原生態保護協同發展,2025年7月5日,全國“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孜潤鄉土,普在心中”推普實踐團隊走進康定市時濟村,針對居民、青少年及兒童等不同群體,開展“生態+推普”主題活動,通過分層調研、精準宣傳、實用物品發放等形式,搭建語言溝通橋梁,傳遞綠色發展理念,為鄉村文化融合與生態振興注入新動力。
一、前期籌備:分層調研精準定位需求
為確保活動精準對接村民需求,實踐團在前期采用“分層調研法”開展需求摸排:針對中老年群體,設計《日常用語與普通話使用痛點問卷》,重點聚焦“方言與普通話混用場景”“學習渠道偏好”等實際問題;面向青少年群體,發放《學習場景普通話應用問卷》,深入關注“課堂交流”“與外地游客溝通”等高頻需求;為低齡兒童定制《語言啟蒙趣味問卷》,通過“最喜歡的普通話兒歌”“認識的高原小動物”等童趣問題,直觀了解其語言興趣點。
本次調研累計回收有效問卷128份,經梳理明確“中老年普通話學習渠道單一”“兒童語言興趣濃厚但啟蒙資源匱乏”“村民生態保護意識有待進一步提升”三大核心需求,為后續“生態+推普”活動的精準設計與落地實施提供了扎實的數據支撐。

[圖1:實踐團成員徒步前往時濟村開展前期調研]
二、活動實施:多元形式傳遞雙理念
活動圍繞“語言+生態”雙主線推進,以“宣傳+互動”的模式深化理念傳遞。在宣傳環節,實踐團創新采用“雙冊聯動”策略,針對不同群體需求設計兩類特色宣傳冊:面向全年齡段的《普通話·生活·未來》實用手冊,采用藏漢雙語排版,通過“縣城趕集用普通話更順暢”“用普通話學電商賣特產”等貼近生活的案例,直觀展現普通話在生產生活中的實用價值,累計發放120份;側重兒童與家庭的《高原生態·我們的家》環保手冊,則結合時濟村雪山、草甸、溪流等本土生態特色,以生動漫畫圖解垃圾分類、雪山水源保護等知識,發放80份,在普及環保理念的同時,進一步增強村民對普通話的認同。

[圖2:實踐團成員向村民講解雙語宣傳冊內容]
(二)“實用物品”融入日常
為增強理念滲透力,團隊定制“說好普通話 共護山水美”主題帆布袋、圍裙(印有時濟村地標圖案與生態標語),活動現場向完成問卷的村民發放150套。“這圍裙上的圖案畫得真好看,以后去地里干活系著,既能裝東西,還能提醒娃娃們保護環境!”村民阿婆接過物品時笑著說。

[圖3:實踐團成員向村民贈送定制圍裙]
三、活動成效:雙向溝通凝聚發展共識
活動現場氛圍熱烈,村民參與熱情高漲,在語言認知、生態意識提升及需求收集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83%的中老年村民通過活動切實理解了普通話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價值,部分村民還主動詢問后續學習課程,展現出強烈的學習意愿;兒童群體中,90%能準確說出“電池要單獨放”等至少1項環保小知識,更主動表示要教父母進行垃圾分類,生態保護意識初步萌芽;同時,實踐團通過現場交流,精準收集到“希望每月開設普通話小課堂”“環保手冊多增加藏語解釋”等12條改進建議,為后續服務的優化完善明確了方向。

[圖4:實踐團成員與時濟村兒童互動講解環保知識]
四、后續計劃:持續發力賦能鄉村振興
實踐團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起點,從三方面深化服務:
1.在地教學:8月中旬在時濟村村委會開設“普通話夜校”,針對中老年群體開展“日常用語+生態標語”專項教學;
2.兒童賦能:聯合村小開設“推普小衛士”課堂,組織兒童用普通話錄制“我家的生態故事”音頻,通過村廣播循環播放;
3.成果轉化:整理調研數據形成《時濟村推普-生態融合實踐報告》,為當地文旅、教育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切實將實踐成果轉化為鄉村發展動能。

(文/李婕 圖/夏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