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至,養生正當時:中醫學生的夏日健康手記
小暑已過,蟬鳴漸起,又是一年三伏天即將到來。作為中醫學生,這是一年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養生時節。走在校園里,看著同學們手中的冰飲,吹著空調房里強勁的冷風,我總忍不住想和大家分享:三伏天不是苦夏,而是"以熱治熱"、養生防病的黃金時期。
什么是三伏?先懂其時,再養其生
"三伏"起源于秦漢時期,是我國古代干支歷法中的獨特安排。它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正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濕度最大的時段。
今年三伏時間表:
初伏:7月15日-7月24日(10天)
中伏:7月25日-8月13日(20天)
末伏:8月14日-8月23日(10天)
這段時間天地間陽氣最盛,人體毛孔大開,氣血流通旺盛,正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
三伏養生四部曲:跟著古人智慧過夏天
一、飲食調養:不貪涼,反要溫
"夏日伏陰在內,暖食尤宜。"——《壽世保元》
很多同學喜歡用冰鎮飲料解暑,但這恰恰違背了中醫養生原則。驟然冷飲會刺激脾胃,導致寒濕內停。最近門診見習時,就看到不少因貪涼而腹痛腹瀉的同學。
推薦三伏飲食:
喝熱茶:溫熱的白開水、普洱茶、姜棗茶更能促進汗液蒸發,帶走體內熱量
食酸甘:烏梅湯、山楂水既能生津止渴,又能開胃消食
吃苦味:苦瓜、蓮子心、苦蕎麥有清熱解暑之效
適量辛:適量姜、蒜可發散體內寒濕
生活實踐:我在家常熬制"三豆飲"(綠豆、赤小豆、黑豆),清熱解毒又不傷脾胃,比喝冰飲舒服多了。
二、起居有常:避暑勿貪涼
"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黃帝內經》
空調使用:圖書館和教室的空調溫度不宜過低(建議26℃以上),避免直吹。我們總是在書包里備一件薄外套,進入空調房時穿上,防止"虛邪賊風"。
睡眠安排:堅持"晚睡早起"(相對于其他季節),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午間小憩20-30分鐘,能有效預防"暑傷心氣"。
運動選擇:選擇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進行適度運動,如校園里的太極拳、八段錦練習。運動后切忌立即沖涼,而應該用溫熱毛巾擦干汗水。
三、艾灸養生:冬病夏治正當時
三伏天是艾灸的黃金時期,尤其適合虛寒體質的人群。我們幾個中醫學生經常互相施灸,體驗"冬病夏治"的效果。
常用穴位:
足三里:健脾和胃,強壯身體
關元穴:溫陽固本,培補元氣
大椎穴:解表通陽,清腦寧神
神闕穴(肚臍):溫陽救逆,利水固脫
學生小貼士:如果覺得艾灸操作麻煩,可以使用簡易艾灸盒或者艾灸貼,在復習功課的同時就能養生保健。
四、情志調攝:靜心自然涼
"夏屬火,對應心,暑易入心。"因此在三伏天要特別注意心神調養。
靜坐養心:每天抽10分鐘靜坐冥想,聽著校園里的蟬鳴,感受自然的氣息,能讓煩躁的心情平靜下來。
讀書養性:選擇一些輕松的讀物,避免過度思慮。我們中醫學生喜歡在樹蔭下誦讀《黃帝內經》,感受古人的養生智慧。
校園三伏養生計劃表
為了方便同學們實踐,我制定了一個簡單易行的養生計劃:
| 時間 |
養生項目 |
具體內容 |
| 早晨6:30 |
起床運動 |
校園慢跑+拉伸操 |
| 上午8:00 |
早餐 |
溫熱小米粥+姜絲 |
| 中午11:30 |
午餐 |
適量苦味菜肴+米飯 |
| 下午1:00 |
午休 |
小憩20分鐘 |
| 下午4:30 |
茶歇 |
烏梅湯或綠茶一杯 |
| 晚上7:00 |
放松 |
校園散步或八段錦 |
| 晚上9:30 |
沐足 |
溫水泡腳15分鐘 |
| 晚上10:30 |
就寢 |
遠離手機,安靜入睡 |
常見誤區提醒
1.出汗立即沖涼:會導致毛孔驟閉,熱量無法散發,易引發感冒
2.大量喝冰水:損傷脾胃陽氣,影響消化功能
3.睡地板上納涼:地面濕氣重,易引發關節疼痛
4.空腹吃西瓜:西瓜性寒,空腹食用易傷脾胃
三伏養生不是復雜的儀式,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智慧。作為中醫學生,我們正在實踐中體會古人智慧的精深,也歡迎更多同學加入三伏養生的行列,一起健康地度過這個夏天。
讓我們順應天時,借助自然界最盛的陽氣,祛除體內的寒濕病邪,為秋冬健康打下堅實基礎。這才是三伏養生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