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雙碳”政策實施的關鍵領域,石化行業面臨重大挑戰,鎮海煉化以黨建紅為引領、生產綠為根基、發展藍為目標,鑄就高質量發展新標桿。2025年7月14日,浙江工業大學化學工程學院Green Trace實踐團聚焦中國石化鎮海煉化公司,調研其“世界級、高科技、一體化”的高標準定位,解析中央企業在落實“雙碳”政策體系中的示范作用。

(中國石化鎮海煉化公司大樓)
黨建紅:一顆種子、三次視察、九字囑托、兩次批示
在2006年鎮海煉化大乙烯工程開工儀式的奠基碑前,實踐團隊翻開習總書記與鎮海煉化的故事篇章——“一顆種子、三次視察、九字囑托、兩次批示”。習近平同志始終關懷著鎮海煉化的發展,親切地稱鎮海煉化為“浙江寶貝”,先后三次于2002年、2004年和2006年到鎮海煉化視察調研,親自指導和推動了大乙烯項目的建設。2006年11月6日,習近平同志出席了啟動建設百萬噸乙烯工程項目奠基儀式,親自立下奠基碑,并提出“世界級、高科技、一體化”的殷切囑托。

(實踐團隊在大乙烯工程開工奠基碑前合影)
走進鎮海煉化展覽館,隊員們隨著解說的聲音穿越時空,見證了鎮海煉化的發展。當實踐團隊在黨建展廳看到2006年總書記為大乙烯工程奠基的照片時,講解員突然駐足:“你們注意到照片里的天空顏色了嗎?”對比現在窗外透亮的藍天,所有人瞬間讀懂了這二十幾年間發生的變革——從“世界級煉化基地”到“世界級綠色石化基地”,一字之差背后是數百項技術突破的積累。作為國企,鎮海煉化的發展始終堅持“聽黨話,跟黨走”,在綠色轉型、生態治理、服務民生等方面彰顯國之大者的使命與擔當。
生產綠:白鷺告訴你,我的家在這里
實踐團隊了解到,在“雙碳”目標下,企業從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要求技術員同時管控裝置能耗和碳排放。鎮海煉化建立全品類碳足跡實時監測系統,為排產計劃、加工流程優化提供數據支持;開展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年回收量約20萬噸,用于食品飲料、干冰等領域;采用地溝油為原料生產生物航煤,碳排放比礦物航煤降低83%。一系列“生態綠”行動以來,鎮海煉化完成“無廢、無異味”示范廠區建設,吸引了一群對生態環境要求苛刻的“伙伴”在此棲息。
“白鷺告訴你,我的家在這里,這里有清新的空氣,有碧綠的草地。”在鎮海煉化園區的白鷺園內,實踐團隊伴著悠揚的歌聲用望遠鏡觀察著白鷺。作為第一個在重化工企業的觀鳥勝地,鎮海煉化白鷺園打破了“觀鳥勝地必在山水間”的傳統認知,成為“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交相輝映”生動寫照 。
據講解員介紹,鎮海煉化還流傳著一則管道為白鷺讓路的美談。2014年,因生產需要,鎮海煉化需要在白鷺園附近新建一條輸油管道,為了不影響白鷺繁衍生息,管道拐了3個彎,工程費用大大增加。此外,項目施工時間避開了3~9月鷺鳥繁衍期,安排在白鷺南飛越冬的秋冬季節,原定一年的工期延遲到了三年后才完工。
發展藍:解碼新局,青年先鋒賦能綠色躍遷
鎮海煉化聚焦建設“世界級綠色石化基地”,踐行科技創新與低碳管理融合發展 。Green Trace實踐團隊與生產部(調度部)節能低碳室碳資產管理盧海虹、機動部動力室副主任陳武良、機動部綜管室核銷管理董英宇開展交流,深入了解鎮海煉化在“雙碳”目標下的技術創新、轉型挑戰、青年人才培養。

(陳武良(左)盧海虹(中)董英宇(右)接受實踐團隊采訪)
盧海虹提到,鎮海煉化目前仍面臨許多挑戰:碳排放控制增加生產成本,當前碳價水平難以覆蓋減排投入; 生物航煤等環保產品受原料價格和市場需求限制,經濟效益較低;年輕員工成長速度與經驗積累需要平衡,基層實踐時間壓縮帶來技術風險等等。
為面對未來的重重挑戰,鎮海煉化積極涵養青春動能,每年引進700-800名新員工,30歲以下員工占比近50%。新員工需經歷班組操作、外操、內操、技術員等崗位的階梯式培養,接受高強度培訓考核,這要求員工快速掌握裝置操作技能。此外,鎮海煉化還積極實施青年創新創效計劃,組織參加省級和集團級創新大賽;建立三級團委體系,通過職業規劃指導助力青年成長。

(實踐團隊與鎮海煉化員工開展交流)
二十年前,總書記在這里為大乙烯工程揮鍬奠基,播下一顆"世界級"的種子;二十年后,這片土地上生長出令人驚嘆的生態奇觀。恰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際,實踐團隊在鎮海煉化的實地探訪中深刻領悟到,環境保護、經濟效益與技術創新三者彼此依存、相輔相成。從“油味工廠”到“氫能樞紐”,從“能耗大戶”到“碳管先鋒”,鎮海煉化用一場顛覆認知的綠色革命證明:重工業的鋼鐵軀干里,同樣能躍動著一顆生態文明的心臟。

(實踐團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