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湖南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祁跡再現”暑期社會實踐團赴祁劇發源地之一祁東縣,通過沉浸式體驗、深度訪談等形式探訪祁東祁劇藝術表演團,旨在系統了解祁劇在新時代遇到的生存及傳播困境,探索非遺文化破局之道。

圖為參觀祁東祁劇藝術表演團
祁劇因地域不同而被劃分為永河派、寶河派兩大流派。祁東縣作為永河派的核心傳承地之一,其代表的祁劇于2018年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祁劇正面臨著可持續和創新性發展的雙重困境。
“傳承人多為老年人,2021年只有9位青年演員加入祁劇團。”祁東祁劇藝術表演團副團長劉雅瑋如是說。實踐團了解到,培養一個祁劇青年傳承人,學員需要通過5年的專業學習以及至少5年的舞臺實踐,才能從學員轉變為一名真正的演員。另外,資金不足導致的場地局限、祁劇人員工作崗位的缺乏、商演次數自疫情以來的下滑等共同構成了祁劇可持續性發展之路上的阻礙。
近年來,政府對祁劇發展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扶助,劉雅瑋提到:“政府對祁劇很重視,這是一個好的開始。”2017年,祁東縣建立了祁劇藝術文化廣場,祁劇的日常演出、公眾普及和教育傳承工作等得以順利開展;2024年,政府成立了祁劇保護傳承中心,為25名青年演員提供了編制。
關于祁劇的創新性發展問題,實踐團了解到目前祁劇團的演出集中在每年的100場“送戲下鄉”活動,主要為鄉鎮、社區貢獻祁劇表演。劉雅瑋表示,為了祁劇表演能開拓出新路,一方面祁劇團嘗試在唱腔上吸取其它劇種的優點,以及對不夠優美的動作進行改進;一方面也在實踐多媒體發展路徑,此前個別大型祁劇演已嘗試在流媒體平臺上進行直播。當實踐隊隊員詢問祁劇和文創、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的可能性,劉雅瑋表示,祁劇團曾聯合南岳文旅局進行古戲臺非遺活動的展演和宣傳,但受家鄉旅游資源的影響,祁劇與文旅的融合任重而道遠。

圖為采訪副團長劉雅瑋
在祁劇藝術表演團,青年祁劇演員譚湘香、劉倩為實踐團成員現場演繹《李三娘》“打獵”片段,實踐團成員沉浸式體驗了祁劇的生動魅力。表演結束后實踐團成員來到幕后,對兩位青年祁劇傳承人進行了采訪。他們分享了自己從剛接觸祁劇到如今已從事祁劇9年的歷程和心得。祁東祁劇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現祁東祁劇團團長彭紅利提到:“非遺是活態的,需要演員來堅持,來演來學”,青年演員的堅持與熱愛是祁劇發展的源頭活水。

圖為祁劇演員演繹《李三娘》“打獵”片段
經過本次調研,實踐團成員系統了解到祁劇在新時代的發展困境。傳承是祁劇發展的根基,創新是祁劇發展的燃料,實踐團隊長表示,后續將派隊員學習祁劇的經典動作,將祁劇動作與采摘黃花菜的農事動作相結合,打造可食用戲曲IP,為祁劇煥發生機注入青春力量。

圖為祁劇團團長、演員及實踐團成員合照
(作者:鄒婕怡 陳怡廷 徐欣南 攝影:趙鈺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