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社區服務基層書寫最美青春華章
2018年8月,23歲的西部計劃志愿者支倩倩來到貴州省清鎮市紅塔社區兼任團委副書記,負責團建和志愿服務工作。兩年來,她細心謀事,悉心干事,用真情譜寫了一名西部計劃志愿者“扎根社區,服務基層”的時代壯歌,贏得了社區黨員干部和群眾贊揚。
熱心抓創建“青年之家”添活力
紅塔社區是典型的城郊社區,近年來因村(居)青年大量外出務工,團建工作較為薄弱。為了加強社區團建工作,支倩倩立足社區實際,將黨建中的為民服務、黨員發展、精神文明建納入社區團建工作內容,積極爭取村(居)黨支部的支持,大力實施“黨建帶團建”,全力創建村(居)“青年之家”。
到2018年12月,紅塔社區3村3居“青年之家”全部創建完畢。在“青年之家”,過往行人可以免費為手機充電,環衛工人可以進店喝杯開水,群眾可以委托店里代收快遞,市民可以進店閱讀書籍,莘莘學子可以利用網絡查閱資料,團員可以參與志愿服務……利用“青年之家”服務平臺,社區團委先后開展了“感恩母親”“保護兩湖”“資助困境兒童和貧困大學生”等活動,社區團建活力四射,團組織影響俱增,一批團員通過“推優”成為黨員發展對象。
細心做項目志愿服務暖人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就是志愿者的努力方向。
2018年9月,支倩倩在走訪群眾過程中發現一個現象:沿街理發店裝修高檔,服務周到,卻難見到老年人的身影。與之相反的是,每逢趕集日,理發師傅隨便擺個“路邊攤”,只需一把剪子、一把剃刀,前來理發的老年人卻絡繹不絕,生意十分火爆。
帶著這個疑惑,支倩倩走訪了部分“路邊攤”理發師傅和幾個前來理發的老人。從交談中得知,改革開放初期,幾乎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義務理發員”,村民頭發長了,請村里“理發員”簡單的剪一剪,然后回家洗個頭就行,感覺非常方便。有的村沒有“義務理發員”,村民們就選擇趕集日到街上理發店理發,那時的理發店十分簡陋,進去沒有拘束感,費用也較低廉。這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年輕人大多選擇到城市打工,村里“義務理發員”后繼無人,理發問題成了老年人的“揪心事”。
通過走訪村民,支倩倩進一步發現,有的老年人覺得裝修高檔的發廊是年輕人去的地方,老年人進去理發特別不自在,遠不如在“路邊攤”理發舒坦。有的老年人因為腿腳乏力,行走不變,子女又不在身邊,無法到城中理發,非常希望能就近理發或提供上門理發服務。
找到了村里老人“理發難”的根源,支倩倩開始尋求破解問題的良方。
2019年3月,紅塔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建成投入使用。支倩倩向社區黨委提交了“您的銀發,我的牽掛”志愿服務項目申請,得到社區的大力支持。為此,紅塔社區共投入3萬余元在村(居)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置了簡易理發室,明確志愿服務隊伍,就近招聘理發師,每周三為轄區70歲以上老人免費開展義務理發活動。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由理發師負責提供上門服務。
支倩倩推出的“您的銀發,我的牽掛”志愿服務項目,較好地解決了老人的“頭頂大事”,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贊譽。2019年11月5日,“您的銀發,我的牽掛”榮獲貴州省志愿服務文化周暨第二屆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及最具人氣獎。目前,“您的銀發,我的牽掛”已在清鎮市全面推廣。
傾心戰疫情全力當好“勤務兵”
除夕之夜,貴州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為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1月26日晚,紅塔社區黨委通過微信工作群緊急發出“召回令”,要求休假公職人員次日全部回到工作崗位,參與抗擊疫情。支倩倩不屬“公職人員”范疇,本可以在家安心休完“探親假”,但她選擇返崗參與戰“疫”。
1月27日下午,支倩倩回到紅塔社區,社區疫情防控辦將她編入“機動組”,成了一名戰疫場上的“勤務兵”。
為了讓奮戰在疫情防控前線的100多名社區、村(居)干部安心堅守陣地,支倩倩成了一名“女漢子”,搬運蔬菜、瓶裝礦泉水、方便面、消毒物資,成了常事。為讓戰疫人員有口熱飯吃,她每天親自統計參“戰”人數,積極聯系社區餐館,實行定時定點配送盒飯,決不讓“戰士”餓著肚子上戰場。
疫情防控阻擊戰一打就是50多天,支倩倩成了“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小支,今天宏業居人手不夠,你去做入戶宣傳”“小支,廟兒山卡點值守人員緊缺,你去頂頂崗”“塔山村入戶工作面大,你去幫他們一下”。從居委會到村委會,從白天到黑夜,支倩倩將疫情防控知識送到千家萬戶,全力消除群眾恐“疫”心理,贏得了群眾的支持。
疫情防控期間,支倩倩傾“心”服務,是同事們心目中的“最美后勤兵;她傾“力”戰疫,是群眾心目中的“防疫最佳宣傳員”。她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西部計劃志愿者的責任與擔當,用真心書寫了最美青春華章。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 在服務基層中找到未來的方向
- 龍鳳2019年7月畢業于貴州財經大學。她說,西部計劃志愿者這條道路,就像是在趕路過程中,無意間闖入的“兔子洞”
- 12-16
- 用一身泥土把貧困趕出大山
- 2012年高中畢業以后,我(志愿者安文忠)考上貴州省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就讀設施農業技術專業。
- 12-15